当前中国科幻电影缺的不是资金与技术,而是创意。更缺的是“科学情怀”,这种“科学情怀”既包括“内心深处应该有对宇宙广阔时空的敬畏感”,也包括对科幻在科学层面的理解和尊重
正在热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里,由于黑洞引力的存在,人类在未知星球上遭遇到接天蔽日的周期性巨浪。同样,这部号称史上“最科学的科幻电影”,在社交网络上也掀起了热浪——微信朋友圈被《星际穿越》的各种“烧脑级”影评刷屏,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忙着“吐槽”电影中哪些违背了物理知识,关于黑洞、虫洞、高维空间和时间旅行等概念的科普文章一直保持着高阅读量……
尽管可能还挤不进最经典的科幻电影行列,但在社交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星际穿越》的被关注度超越了以往的科幻电影作品,其引发的现象和讨论也超越了电影本身——人们居然会更关注一部电影的“科学成分”,胜于对剧情和特效的兴趣。这部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既不是导演也不是主演,却是影片的科学顾问、74岁的理论和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也是一个重要辅证。
作为黑洞研究领域的世界顶尖专家,基普·索恩和计算机艺术家团队合作,构建出了被认为最接近真实的黑洞,甚至最后看到计算机创造出来的黑洞形象,连他自己都感到震撼。这个具有严密科学逻辑的“黑洞”也成为电影的“科学内核”最核心部分。据说因为拍摄《星际穿越》,导演团队至少可以发两篇论文,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计算机图形。基普·索恩自己也提到,已经写了一篇论文投给了学术刊物《经典和量子引力》。
《星际穿越》这种给大众带来的自发性科学探究乐趣,在中国年轻观众和科幻电影爱好者身上尤其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一个老掉牙式的问题也再次被重复提出:为什么我们自己拍不出这种叫好又叫座、即使看不懂也要努力去理解的科幻影视作品?一个鲜明的对比也让人疑惑:在国产电影的大片榜上,科幻片往往是非主流甚至是“濒危保护动物”,而在每年从美国好莱坞引进的票房大片中,科幻电影却又是主流。这种情形也发生在科幻小说等类似作品中。中国的本土科幻小说曾经有过黄金岁月,但如今鲜有让人激动的作品。有评价说,一部《三体》撑起了近些年的中国科幻小说。这个说法不见得全面,但也恰恰说明,像《三体》一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多么缺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