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粤西民间简朴的狂欢节

家乡区县: 茂南区

    在我的家乡,过了春节,各地的“年例”就开始了,这是茂名乃至广东粤西南的独特习俗。
年例也,亦即年年要做的意思。家乡做“年例”最早从正月初二开始,以农历正月至三月最为集中热闹。村村鸣锣醒狮,炮仗声此起彼落,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备好酒菜,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处处洋溢着新春喜庆欢乐气氛。
在家乡,人们历来把做“年例”看得比过年还重要。一直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过年可以简单点,因为是家人团聚,做“年例”却不能马虎,因为是款待亲朋戚友、或领导或同事,或客户,简直是一次沟通、联络感情的好机会,怎么可以省着呢?于是乎家家户户必定大操大办,热热闹闹,既让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大吃大喝一餐,又给自己长脸。少则三五桌,大户人家则多达几十桌。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餐桌上的食物已越来越奢华,“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其实,家乡的年例,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会以及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到文革时期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从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少则开三五桌,多则几十桌,简直就是一次味觉、视觉狂欢节。

说它是狂欢节,一点也不为过。你看到“年例”这天,家家都把杀好的肥鸡三牲拿到广场或村门口摆出来一同展示,这种形式被称为“摆谯”,“摆谯”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中,在喜庆的八音锣鼓伴奏声中,不仅可以看到虔诚敬拜的人群里有老人、中年人,还有时尚的年轻少妇和小孩子们。一名道士穿着黑色长衫,戴着黑帽子,手里拿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利剑”,一路上口中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场面滑稽壮观。
最开心的应是小朋友了,整天屁股颠颠的跟着游神队伍转遍大小村道,捡炮头,看热闹,不亦乐乎。
相隔太长时间没看到这种“摆谯”场面了,当我举起相机频频定格这虔诚一幕幕,忽而心中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了,善良的祖祖辈辈农民还把对未来的祈愿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你说是可笑还是可悲呢。
“年例”活动,据当地老人回忆说,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盛会,后来慢慢演绎为现在的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由几个大汉抬着在同一“社”的村道和城镇的大街上游行。游神队伍中,有扛着五色彩旗的小朋友,有穿着漂亮古装长裙打扮成的村姑、有边行走、边吹唢呐伴奏、敲打铜锣的民间艺人,还有道士相随。每到一家,家人便燃放那种短炮仗或烟花“迎神”表示敬意,不少捣蛋的村民还将烧着的鞭炮抛向“游神”队伍。曾听奶奶说过,抬神像的人有菩萨保佑是不会被炮仗伤着的,但我见他们个个还是跳起来左闪右避着,非常滑稽可笑。演戏,不仅有老年人最喜欢看的木偶戏,现在更多的是放电影、做大戏(即演粤剧),经济实力雄厚的社区还有彩车、飘色巡游,万人空巷,齐齐大饱眼福。
家乡“年例”年年做,越做越隆重,越做餐桌上的食物越高级、丰富,客人越来越多。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场视觉盛会。看“摆谯”游神,看大戏演出,看晚上烟花炮竹燃烧盛况给静谧的乡村上空带来少有的绚烂,人潮涌动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亲情在节庆中融洽,友情在节日中升华,年例,不愧是民间最简朴的狂欢节。http://www.wm23.cn/melonpiz

美好的孩子(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