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î),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亻厓话[5] )、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6] )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7] 。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1] ;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称谓
客家语分布的地区很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如下表所示:
称谓
主要分布地区
称谓来源
备注
客家话
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等
先有“客家人”,后有“客家语”。“客家”源于珠三角广府人对来自明清时期嘉应州、惠州等粤东地区移民的称呼
此处指的是狭义的“客家话”。客家语的定义、分类标准等均源于狭义的“客家话”
涯话
粤西、广西东南部等地区
因第一人称为涯(亻厓,ngai)而得名
另还可能来源于“雅话”
新民话
广西
相对于壮族和粤族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当地人称客家语为“新民话”
与“客家话”得名来源相似
麼个话(麼嘅话)
广西
因客家语称“什么”为“麼个”而得名
又写作“脉介话”、“麻介话”
怀远话
江西
因清代客籍人入籍怀远都而得名
一般指的是客语铜鼓片
客姓话
湖南
源于其他民系对客家语的称呼
浏阳当地客家人也自称客姓人
粤东语
台湾
台湾日据时期,籍贯广东省的台湾土民被记载为“粤籍”或者“粤东人”,所操语言被称为“粤东语”,“粤东”即“广东”
现代台湾已少用此称谓
台湾客家语
台湾
专指台湾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语
强调台湾属性,两岸政治分离导致
广东话、土广东话
四川、重庆、湖南、陕西、台湾等
因“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多祖籍广东并且自称“广东人”,故得名。其中,四川、重庆又通常加“土”字以区别粤语
台湾地区将客家语称为“广东话”一般已经成为历史
汀州话、汀州腔
浙江丽水、云和等
浙江等地的客家人是从古汀州迁过去的,汀州作为行政区域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文化的载体依然存在于这些汀州后裔中
该称谓一般指客语汀州片(详情见浙江汀州腔词条)
惠州话
广西、台湾等
从原惠州府迁到其他地区的群体,自称惠州人,所操语言被称为“惠州话”
海外客家人亦有不少祖籍惠州府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
客语最独特的一点,是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
深圳本地文化节的客家语海报
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客家人无论在大陆的广东、福建,还是在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只要会说客家语,坚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而不会说客语,没有客家认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统,一般也被视为客家后裔,而非客家人。客家语的这个特点,导致在客家人占多数的地区,其它族群往往学习客语,以争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认同。在台湾、马来西亚,政治人物学习客语以期获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形在选举活动期间尤其明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