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五岳之一,也称为“南岳”,南岳始封于唐虞,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主景区全称“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衡山县境内,现已划为南岳区,为衡阳市市辖区,1979年被列为湖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11月8日第一批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之称。 衡山山势雄伟,绵延数百公里,号称有七十二峰,亦被称作“青天七十二芙蓉”。 衡山古名为寿岳。据《星经》所载,南岳衡山是对应星宿28宿之轸星,轸星乃主管人间苍生寿命。相传神农氏曾来此采百药,因尝线虫中毒而仙逝于降真峰上。
衡山又名南岳或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1]
1982年,衡山作为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湖南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8月1日,南岳衡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山 衡山由包括长沙岳麓山、衡阳回雁峰在内,巍然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亦被称作“青天七十二芙蓉”。南岳的首峰就在衡阳市中心的南门口——回雁峰,从“天下南岳第一峰”向北出发,沿蒸湘北路乘汽车行驶一个多小时,从眼前闪过几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进入了南岳胜景。
南岳衡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座辽阔的人文与 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2]
来历
南岳衡山位于衡阳市中北部,由距今1.8亿年前的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山岳主体。南起衡阳市区回雁峰,北至长沙岳麓山,逶迤七十二峰绵延八百余里。
自古以来,南岳衡山,作为五岳名山享誉海内外。《尚书》、《周礼》、《尔雅》、《山海经》、《水经注》、《史记》均有记述。“衡山”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禹导水疏河,从“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尔雅·释山》东岳岱,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江南衡。晋·郭朴在“江南衡”下注“衡山南岳”。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有衡山”,“衡山”下注“南岳”。《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晋·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又北迳衡阳郡北”下有注:“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菌峰,一名芙蓉峰……。”其后,记述衡山的专著有魏晋南北朝时徐灵期的《衡山记》、宗测的《衡山记》,宋代陈田夫的《总胜集》等。
据汉代《甘石星经》,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荆州,荆州最著名山叫衡山。东汉郑玄解释,南岳衡山的名称是根据天上的星宿分野而来的。在上天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则管生长发育,象一把秤一样,要保持两头平衡,所以叫“衡山”。因为衡山对应天上28星宿之轸翼,“度应玑衡”,即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出天地的轻重,也能保持天地间的平衡,能够“铨德均物”,褒扬人间的真善美,惩治人间的假恶丑。
历史
南岳衡山文明历史悠久长远,文明内容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时代的帝王们都与衡阳南岳有着密切的联系。炎、黄、尧、舜、禹都在南岳留有足迹。秦汉以后,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南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创立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佛史上称之为“五叶流芳”。唐朝时,南岳衡山成为南方佛教文化中心。宋代以后,南岳的20多个书院陆续建立,书院文化独树一帜,湖湘学派的兴起对现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在抗战时期,南岳衡山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政治军事中心,还有大专院校云集,名人学者络绎不绝,备受国人注目。最早将“文明”与“奥区”二词合起来赞誉南岳的,是明代的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1946年,南岳管理局局长胡荫槐在古镇南街口兴建大型石碑一座,请省主席王东原亲书“文明奥区”四字刻在坊上作为坊额,从此,南岳衡山这片神奇的地方,就被人誉为“文明奥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