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属河南省民权县的顺河集东北三里许就有庄周故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庄子胡同”,胡同东南隅尚有古井一眼,相传为庄周取水处,名日“庄子井”。有诗曰:“一株林园带夕阳,名贤故里甘泉香,居河莫作桑沧感,此处于今尚姓庄。”根据当地群众介绍,庄子井深数丈,并上半部分(近五米)是后世所加建,井筒较粗,为砖券。套在下面的井筒较细,仅容得直身一人,井壁光滑似文石,色似墨玉,才是庄周使用的水井。此井水极清而味甘,前几年还为当地群众所使用。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在计划修复古井,加盖井亭,以有利于保护古井,供游人观览,庄周故里南还有庄周墓。墓地很简陋,仅存一土丘,此丘与《庄子》所记庄周之葬事简办吻合。庄周终生过着贫苦的生活,临死之时,众多的门生不忍心让老师寒碜而去,便商量着“欲厚葬之”。庄周得知后说:“吾以大地为棺椁,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他还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周拒绝了弟子们准备为其大办葬事的好心,表现了庄周之阔大胸怀,同时亦说明了曾经饱尝人世艰辛的庄周,对于那吃人的社会只是无可奈何,听命于自然。当然,也可以说,庄周临死又再次发泄了对当时那兼并灭国、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的强烈愤慨!清乾隆五十四年镌刻的墓碑立于墓前,碑正面书“庄周之墓”四个大字,非常醒目。旧《考城县志》载张良珂的《庄周墓怀古》诗曰:“读罢南华绵绣文,焚书肃拜庄周坟,贤愚自古皆归土,谁似先生百世闻。”
观顺河之地望,地处古蒙泽,当时地广人稀,今顺河之庄周故里距旧离狐城仅数十里,系离狐旧城管辖区内亦是无可非议的,从地名分析,所谓“顺河集”顾名思义是沿河的集镇,亦为庄周“钓”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地西周时系戴国地;春秋时,戴国被宋国兼并以后,应系宋国之贯邑(根据《括地志》的记载:故贯城今名“蒙泽城”),汉朝时,系梁同蒙县管辖区。《汉书》仅记梁国有蒙县。古人惜墨如金。因此,司马迁作《史记》写下了“庄子者,蒙人也,名周”这一记述简约,颇具权威的关于庄周身世的最早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蒙县古城时说:“城在反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郦道元在此还特别强调说:“自古不闻有二蒙!”宋人祝穆青撰的《方舆胜览》亦明确指出:“考城东有蒙泽,乃庄周故里也。”而太史公说的“周尝为蒙漆园吏”的“漆园”据《括地志》考证说:“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庄周为漆园吏,即此。”冤句县,秦置,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战国属宋国(春秋末期,宋景公灭曹国后,其疆域已扩展到古济水边〕,汉朝时属梁国蒙县管辖。当时大漆作为舟车、棺椁、宫室以及许多生活用品制作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必然是市场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因此,经营漆园者甚多。肯定地说,全国有许多地方有漆园,例如,今安徽省蒙城县(汉代属沛郡,名山桑县)就素有“北楚漆园”之称。因此,太史公明白告诉人们,庄周为吏之漆园即蒙县管辖区内之漆园。庄周以本地人曾为本地“蒙之漆园吏”,这也符合他淡泊利禄不喜游宦在外的性格。何况,顺河集的庄周故里与曹县的漆园故址相距也是很近的,古今行政区划有较大的不同,此地汉属梁国;晋属济阴;唐初属宋州,后归属曹州;宋属开封;金时又属曹州;明清属归德;现仍属商丘。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此地归属亦有所不同,因此,造成山东人说庄周故里在鲁,而河南人则说庄周故里在豫。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