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年俗(九)

家乡区县: 山东省曹县

过年下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村里的小孩都穿上了新衣服,开始三五成群的在空地上燃放起鞭炮。女主人们除了给供奉于堂屋里的老天爷和主签上香之外,还要给门神(在门框两侧吊上两小把柏树枝,以供插香)以及家里的磨、碾、石磙、粮囤、牲口槽甚至粪堆都插上一根香,望着冉冉升起的香火,心里暗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里的所有有门的地方都要用一根长长的棍子堵上,以防家中的钱财外流。院子里的角角落落则洒满芝麻秸杆,以防姜子牙的穷种老婆的降临而给家中带来厄运。临睡前土灶的铁锅里座上水,篦子上码好第二天要吃的馍、花糕等物,这叫作“压锅”。奶奶在世的时候,家中的禁忌很多,不许我们小孩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穷、丢东西等等不吉利的语句,至于这些禁忌的由来,今天虽已无据可查,但这却真实地记录了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正月初一,在我的老家最讲究起早,大概在凌晨三四点钟,一家大小就起床迎接新的一年了。在长长的鞭炮声中,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头一天包好的素馅水饺,在老家称为“喝汤”,直到现在我还有吃饺子必须放在饺子汤里吃的习惯,否则干干的总觉着不是一回事,可见儿时养成的习惯将陪伴一个人的一生。吃完饺子后,在家族长的带领下,本族的男人们就开始给家族的长辈们拜年了,如果家中供奉有“主签”则要先给“主签”跪拜,然后再与长辈叩头。这样的拜年活动由近族铺陈到邻里,最后要走遍全村,凡是见到的人,按辈分长幼,都要拱手说上一句“过年好”等吉祥话。如若邻里之间因琐事不和,到对方家里拜年则是调解旧怨的最好的一次机会。大家见面拜个年,一切的积怨便烟消云散了。今天看来,新春拜年活动无疑就是农村一年当中最为重要一次“嘉年华”,在这场充满亲情和温馨的大paty中,村民们积攒正能量,迎接好生活。不过有老人去世守孝还不满三年的人家手不能早起的,他们往往要等天大亮后才起床,煮饺子时也不能燃放鞭炮。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先到岳父家拜年,然后再到近族的亲戚家,这样亲戚多的人家一直能延续到正月十五,因为十五不过就还算是“年下”。元宵节在曹县老家叫“过十五”,老家有句老话叫:你有初一,我有十五。虽然表达的意思偏向于贬义,但从侧面反映出“过十五”这个节日的重要性。这一天和大年初一一样,虽然不用起得那么早,但也要同样的放鞭炮,吃饺子,中午还要摆上家中最大的花糕祭神,晚上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这一天也是民间艺人在一年中不可多得的大展身手的时日,踩高跷、耍旱船、跑竹马、摆花供等忙的不亦乐乎。傍晚则在城镇大放烟花和燃放各式各样的花灯,一时十里八乡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在旧社会,看花灯是未婚青年男女最为向往和期盼的活动,情窦初开的女孩一时打扮的花枝招展,在各式花灯中穿梭顾盼,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比如流传在在曹县一带的柳子戏就有一出《观灯》的传统剧目,就是描述了明代济宁州一个思春的少女因正月十五观灯而和临清的一个青年书生终结连理的美好故事。
十六早上起来,将家中门框两侧的柏树枝全部取下来聚集到一起,在门口或路口点燃,村民们聚集到一起围拢烤火,据说可以祛百病。有时候还拿出白馒头在火上烤,吃了烤焦的馒头也可保佑病不缠身。每年的正月十六一过,这个年才算真的过完了,村人们也开始整理农具,准备开春的伙计了,小孩子们在大人的督促下恋恋不舍地脱下新衣服放进衣柜里,把没有然放完的鞭炮偷偷地藏在枕头下,睡梦中又开始翘盼下一个“年下”的到来了。
我离开山东曹县老家到北京已有二十个年头,也已有十多年没有在老家过过年了,每逢春节母亲在北京也都是按家乡的方式过年,每一项小小的仪式都勾起我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怀想,但愿下一年能陪母亲再回趟老家过一个“年下”,重温一温那儿时的“嘉年华”。

王元元(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