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帮菜,尽在松鹤楼!

家乡区县: 江苏省虎丘区

    创于清乾隆年间。初创时为面馆,乾隆四十五年(1780)面业公所重修时,松鹤楼即为资助商号之一。当时,松鹤楼以卤鸭和囟鸭面闻名。苏州农历六、七月有食素斋风俗,有“雷斋素”、“三官素”等名目,食素者以上玄妙观雷尊殿进香、松鹤楼吃卤鸭面作为“封斋”象征,卤鸭成为松鹤楼延续200余年的佳肴。

    清同治、光绪年间,松鹤楼为三开间一角楼面菜馆,店主徐金源精心经营,以特色面点和中低档菜肴取胜,声誉很高。宣统二年(1910)徐金源病故,其子徐培根接管店业,但他不问店务,仅在年终由上海来苏取看“红账”而已。初因原班人马兢兢业业,收入颇丰,后因经营人员营私舞弊,每况愈下。至民国5年(1916)已山穷水尽,甚至顾客点菜肴,连生坯也取不出,只能溜出后门现买现烧,应付台面。徐培根自知无回天之力,决意“破产出盘”。徐金源生前挚友、临顿路天和祥菜馆和西中市金和祥菜馆业主张文炳闻讯后捷足先登,以招牌年租60石大米( 时每石合7元银元)、生财出盘800元银洋、10年为期租盘。 张文炳邀苏子和、王觉初、邹景高、陆仲康、沈增奎等6人全股1200元银洋(每人一股200元)合伙经营松鹤楼,张文炳被推为经理。7年,正式接盘, 易号为“和记松鹤楼”。

    张文炳又名阿大,武进县横林人,自幼学厨,曾在太仓州衙司厨,光绪二十年(1894)来苏办天和祥菜馆。他熟谙菜馆经营之道,随后金和祥菜馆掌勺厨师陈仲曾(又名阿八头)、天和祥菜馆陆桂馥等调入松鹤楼作帮手,又从无锡大新楼请来刘俊英(又名三大)、顾荣桂等名厨掌勺,并聘请擅长京帮、苏帮点心制作名师张福庆坐作。和记松鹤楼择吉开张后,一改昔日面貌,以经营苏帮传统特色菜肴、承办中高档宴席为主,一时名厨荟萃,推出数十种四时名菜佳肴,名声大振。民国13年,加入苏州总商会。

    民国18年观前街拓宽时,松鹤楼在原址(今观前街141号) 翻建扩建为600多平方米,楼上隔为大小9间,可设30桌;门悬高僧悟惮大和尚手书金字招牌,墙上书有“各色大菜,驰名京沪;只此一家,并无分出”字样,19年1月18日落成开张,店容焕然一新, 成为地方名流宴请首屈一指大菜馆。

    30年代,京剧界“四大名旦”之魁梅兰芳偕金少山、马连良等来苏赈灾义演,冯玉祥、李烈钧等爱国将领莅苏,地方各界都假松鹤楼设宴。松鹤楼营业应接不暇,但仍坚持经营部分低档菜肴,并接洽向附近旅馆、酒店及居民家中外送小菜,以薄利多销取信于众。23年张文炳病故,由其次子张之钧继任经理。因其有鸦片癖,又缺乏经验,全凭协理陆桂馥及其父生前原班人马撑持。日伪统治时期,一度落到借邻店杨同泰酒堂卖面点的地步。抗日战争胜利后,欲图发展,但物价飞涨,入不敷出,勉强支撑。37年10月,又遭兵痞敲诈,落到经理被押作人质,职工逃亡他乡的境地。

    解放初,经理张之钧抽逃资金后出走,协理殷某也脱离松鹤楼,一时店务无人主持,在市人民政府关心下,松鹤楼由工会负责人张雪康等8人组成临时维持生产委员会,45名职工靠自己集资 800 元维持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后,松鹤楼恢复传统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继承和发展了苏帮传统菜肴,有四季冷热菜肴达182种之多。高档菜熊掌、 燕窝也可预定,常年供应苏帮传统菜70余种。3 号服务员孙荣泉首创“三勤、四快、五心、六满意”工作法,在全国饮服业推广,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松鹤楼被易名“东方饭店”,名菜名肴悉遭“禁闭”,只供应大众化菜肴,名店老菜馆失去了特色。

    改革开放后,松鹤楼几经改造,80年代初面积已扩至3600多平方米,新建三层大楼,内设蟹泉、松鹤、友谊、乾隆、凤凰、鸳鸯、和合、迎宾8大餐厅。其中,“友谊”为外宾接待厅,辟有寒山、虎丘、 沧浪、太湖、九龙5间雅室,全部采用苏州传统工艺品装饰,融书法、 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具有江南古典庭厅风格。全楼可设200余桌, 能同时接待2000余人就餐, 列苏帮名菜馆之首。名厨名师萃聚, 常供名菜名点百余种。1984年营业额达267万元,为1966年的10倍。

    1984年7月15日,应北京饮食界之邀,“苏州松鹤楼”在北京台基厂大街开业,面积1300平方米,设12个以苏州园林命名的餐厅,可容400人同时就餐。 如今,松鹤楼已风光不再,显出一片萧条冷落之相,其面临观前街的主门面已挂上“上海荣化鸡松鹤楼分店”“松鹤舞厅”的牌子,其东面一楼已被“爱维时装店”占领,其南面临太监弄,虽仍有“百年老店、乾隆始创”的招牌,但仅有面食店还像模像样,基本以出租店面维持自身。

天堂边缘(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