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历程 黄耀祥(1916年8月17日-2004年2月22日),广东开平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出生于开平县厚山乡金龙里村的一个劳动人民家庭,父亲黄名启是位华侨,早年去加拿大,经营照相业。童年时代的黄耀祥,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贫苦华侨身居异国,受人歧视,谋生艰难的境况,从而激发了他立志读书救国的理想。少年时代,他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和华侨叔父、堂兄的资助,在开平县和广州市读完了小学和中山大学附中,于1935年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学习不到半年,目睹家乡贫穷落后、农民终年辛勤不得温饱,越来越多的乡亲背井离乡漂泊海外谋生的状况,心想: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不兴,何来中华民族的振兴!于是,他不顾众多亲友的劝阻和一些人的嘲讽,毅然改读农艺系,主攻作物遗传育种学。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深得他的导师、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的器重。 特立独行 1937年7月,他在由广东搬到云南的中山大学毕业后,经丁颖推荐到云南省第一农事试验场从事稻麦育种工作。1940 年2月调回广东省稻作改进所,先后任技士、技正,一直工作了6年。但他厌恶旧社会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不愿同流合污,1946年5月,在气愤之余辞去职务,回家乡广州改行边教书糊口,边自修英语,作赴美深造的准备,后因故未能实现。 研究热忱 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的第二天,他便向人民政府要求回到农业科研战线。他的愿望很快得以实现,来到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工作。从此,他怀着满腔热忱,把全部精力投入水稻育种研究,在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一直干了40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干校和农村的三年里,仍然坚持在人民公社搞育种工作。1959年,他育成了中国第一个耐肥、抗倒、高产的籼稻矮秆品种“广场矮”。60-80年代,他又按照自己设计的技术路线,以“生态育种”为向导,从“株型育种”进发,沿着“矮化”、“丛生”、“早发快长”、“穗大粒多”、“光合势强”等目标,逐步把矮化育种推向前进,相继育成了一系列著名的高产良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水稻矮化育种的科学与技术。 水稻专家 1986年12月,黄耀祥应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的邀请,前往该所(菲律宾)访问,为全所专家学者作了题为《水稻生态育种和组群筛选法》的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报告会前,在由该所所长发布的海报上,称他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在学术交流中,该所育种系主任库茨博士也多次称誉他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水稻育种家。”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jiangmen_kaipi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