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五河县工业初步实行计划经营管理,当时只对工业产量、产值、财政收入三项管理。政府对企业下达年度生产计划,企业分月上报生产完成情况,年终总结评比。是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6万元(已折合新币)。实行计划经营管理,工业生产原料大都由国家按计划供应,产、供、销和工业产值稳步上升,企业单位亦不断增加。1957年,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工业总产值达222万元(当年不变价,下同)。
1958年,由于盲目地“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导致了工业比例失调,打乱了计划经营管理的步骤。是年,工业企业单位骤增至3801个,工业总产值为1874万元。
遵照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五河县对企业布局和经营管理均做了适当的调整。是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31万元,国家颁发了《工业七十条》。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种类、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生产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限期。是年,国营企业由工业部主管,集体所有制企业划归手工业管理局主管。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88万元。
1964年,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五河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全权指挥日常生产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化,是年,工业总产值为251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潮干扰和破坏下,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利润挂帅”。广大工人、干部仍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仅有少数工厂工人停工“闹革命”。五河县工业遭受一定的损失。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由原来指令性计划转为指导性计划。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推动下,企业实行了经营承包和厂长负责制,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增加了企业的活力。1984年,五河县企业实行经营承包制,按合同承包数上缴财政税收。多数企业并实行了超定额计件工资制,超定额浮动奖励制。是年,工业总产值10796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为3995万元。1985年,全县拥有各种工业企业315家,工业总产值13741万元。[9]
2012年投入企业发展资金1.9亿元,为各类企业供应土地5526亩,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工业用电量月均增长50%以上,全年工业用电量将达到2.96亿度,是2008年的2.78倍。预计,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可比价增长35%。年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60家,赛远薄钢等5家企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华芳、雪郎科技等技改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东旭实业、富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45%;克菱保健等4家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全县有10项工业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凯迪电力、兴河水泥等4家企业产品,获省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现增值税即征即退目标。强化进出口管理,全县新增外贸权备案企业15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家,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53%。[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