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汉敖包
当你在广阔的巴彦汉草原上漫步,远远望见山丘上隐约出现的高大圆形石堆,还有那随风而舞的五色彩带,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丝敬意。因为,那就是神圣的巴彦汉敖包——草原牧人们与大自然沟通心灵的标志。
又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五月初三。凌晨两点多,我们就跟随车队从大板出发,赶去参加巴林草原上最古老的敖包——巴彦汉敖包的祭祖活动。一路上,晨星闪烁,青草芳香不时扑面而来,是一个祭祀的好日子。在浓厚天幕中,我们开始攀登赛宝力格山,从高处观望,车水马龙,点点灯光聚成了条条火龙,蔚为壮观。前去祭祀敖包的人们,有的开着车子,有的驾上摩托,有的骑上骏马,还有的干脆拿上手电筒步行从十里八村赶向巴彦汉敖包。
巴彦汉敖包位于巴林右旗巴彦汉山脉的赛宝力格山上。据当地牧民介绍,巴彦汉敖包始祭于1776年的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30年历史。它是巴林右旗乃至方圆几百里以内最著名而且最有灵气的一座敖包。民间传说,敖包曾是巴林第八代扎萨克多罗郡王巴图首立,并由历代王爷祭祀。因此巴林这一方沃土也颇受上苍保佑,使得这方草原上的人们能够世代安居乐业。
从山脚向上爬了约三十多分钟的山路,天刚蒙蒙亮时,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敖包座落的地方真是一块宝地。站在山头观望四周,群山环抱,绿草茵茵;再向敖包望去,巨石高耸,雄伟壮观。虽历尽沧桑,但敖包之雄姿丝毫不减当年。巴彦汉敖包呈圆锥型,五六米高。敖包正面砌有祭祀台。尽管天还没完全放亮,台上早已放满人们供奉的全羊肉、奶食品、白酒和果品。敖包顶部插有绿色的柳枝,看上去是刚刚换上的。柳丛中戳立着柱杆,柱杆笔挺,直插蓝天。
在当地牧民从百里以外请来的名师桑布等三位喇嘛近半个小时大概是“福寿归来”的频频诵经后,祭祀活动达到高潮。人们崇敬地献上哈达,各自敬奉上带来的食品、奶酒,并默默地祈祷着,顺时环绕敖包三圈。然后在主祭者的主持下,许多虔诚的牧民在敖包前就地跪拜或行躬首礼,向苍天、向先祖、向天神祈福降灾,祈求草原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祈求家庭幸福美满。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习俗。有一首古老的祭词,表达了祭祀者的美好心愿;
向你,完全实现我们永愿的神;
向所有的守护神,从腾格里天神到龙神;
我们表示崇拜并以祭礼而赞颂。
根据我们的崇拜、祭祝和赞美,祝永远成为我们的朋友和伴侣。
对于那些祭祀的人和为之进行祭祀的人们。
无论是家中,还是其它什么地方,减轻疾病、镇压鬼怪和与人作难的恶魔。
赐以生命健康、财富和快乐。
这首古老的祭词,隐含着古老部落文化的脉络,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久远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巴彦汉敖包历经几百年风雨,它作为草原历史变迁的见证,记叙着许多古老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据说,在“文革”中祭祀活动曾一度被作为“封、资、修”打入冷宫。其实祭祀敖包本来就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的习俗,就如同人们春节挂福字、挂钱儿:贴春联祈求吉庆安祥、祝福风调雨顺一样,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是一种民间有意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如果仔细地对敖包祭祀这种形式去品味,人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一种草原文化的内涵。如果再认真地去从中提取,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原始而真挚的表达,就是浓郁的生命召唤力和纯粹的爱的风向标,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随着祭祀敖包活动的逐渐演化,祭敖包又融汇了多种当地的文化元素。在祭祀内容上,绝大多数地区增加了“那达慕”项目。祭完敖包接下来的摔跤、赛马等传统活动紧跟其后,把肉大餐也不可缺少。片刻的沉静后,草地上又开始热闹起来,来自不同地区的摔跤手、赛马手还要在敖包山下大展技艺,一决雌雄。祭祖活动结束后,虔诚的人们却久久不忍离去,他们希望美好前景能在这虔诚的祈盼中得到实现。
雄浑的巴彦汉山静默无语,神奇的巴彦汉敖包兀自挺立。举头望去,一轮红日从山顶爬起,照遍了巴彦汉草原的山川旷野。火红的朝阳映衬着整个草原,清澈的蓝天在白云的托举下显得格外纯净耀眼。牧人们终于以这种纯朴而原始的祭祀活动向大自然表达了一种最为美好的渴望。
苍天有眼,不负真诚。但愿这一年又是一个吉祥丰硕的好年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