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那达慕”

家乡区县: 内蒙古巴林右旗

魂牵梦萦“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整个麻斯他拉草原被五彩缤纷的鲜花经、彩旗和蒙古包装饰得分外妖娆,显得一派盎然生机。

巴林右旗第二十一届“那达慕”大会在宽阔平坦、绿草如茵的麻斯他拉草原吹响了号角。开幕当天,有近5万名身着漂亮民族服饰和流行时装的牧民打车傍牛,兴高采烈地涌向麻斯他拉草原。尽管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参与热情。因为这是草原盛会,是一次牧人魂牵梦紫的大聚会。

随着大会主持人一声高亢的“开幕”指令,二十一枚礼炮有节奏地发出,响彻了整个草原,传统的“那达慕”就此拉开序幕。国旗队,会旗队、哈达队、鼓号队、彩车队顺次绕场一周。最具特色,最有草原民族特点,而且最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还是大小搏克(摔跤手)队、蒙古族服饰队和草原骑兵队。当他们以独有的风姿出现在观礼台前时,全场爆发出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集草原浓郁传统和现代气息浑为一体的“那达慕”开幕仪式,如同八月草原的美丽和芳香,使人陶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摔跤是“那达慕”所有比赛项目中的重头戏。256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要在这四天的比赛中大显身手,一决高低。“那达慕”的摔跤比赛只分成年、少年两大类,其余不受年龄、体重、地区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也不计时间,采用的是一次性淘汰制。赛场上由大会组委会专职人员对摔跤手编对后,随即从扩声器中传出八名德高望重的退役老摔跤手粗犷雄浑的挑战歌声。伴随着歌声,摔跤手们原地跳跃,为自己出场壮行。待一段挑战歌声结束,摔跤手跳着姿势特别的鹰步或狮步威武出场迎战对手。

参赛的摔跤选手如同古战场上的勇士,十分威武。他们个个身着牛皮或帆布制作,镶有钢钉或银钉,背后绣着“吉祥”字样的摔跤服,下穿肥大的摔跤裤和彩色套裤,腰扎彩带,脚登靴子,有的还戴有五色“景嘎”(彩色布圈)。

“那达慕”既是一方群英聚会争夺巴特尔(英雄、勇士)的民族体育比赛,又是一次切磋技艺、增进友谊的活动。整个赛场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友好的气氛。选手们在入场比赛前,都十分友好地相互鞠躬握手,并互致问候。比赛间,即便是龙虎相争,全力撕斗,也决不会恶意伤害对方,一切都在规则和情理之中。某一方一旦被摔倒,取胜的一方都要主动将负方扶起,以示友好。配带“景嘎”是摔跤手荣誉和身份的象征。尽管带“景嘎”的摔跤手对不带一方施展技巧稍有防碍,但谁也不会随意去拽拉对方的“景嘎”"。相反,在交锋时还要经常帮助对方整理一下,以示对对方荣誉的尊重。

在“那达慕”上,除了摔跤就是赛马。这是一件大众喜闻乐见的比赛。在“那达慕”举行到第三天的清晨,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涌向赛马场。整个麻斯他拉赛马场转眼间人声鼎沸。此次赛马分快马和走马两种。这是一次赛马、骑技和勇敢的较量。当裁判员一声令下,几十匹身披彩带、毛色各异的骏马,在清一色英俊少年骑士的扬鞭下,犹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在群马飞奔和草原绿色的衬托下,人们的心绪也随之飘荡起伏。人群顿时沸腾了!人们紧紧地瞄着自己认准的赛马,高喊加油。儿童们也追逐着助威。一些老骑手还聚在一起边看边议论起一些有关赛马场上的行话和当年的话题,真是好不热闹!近五十分钟的奋力角逐,冠亚季军和四五六名各有其主。一场精彩的赛马大餐,便渴望这一天到来的人们的脸上也随之露出满意的笑容。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的意思。说起”那达慕",要追溯到元朝。史料记载,“那达慕”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1225年成吉思汗打了胜仗后,在大草原上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以庆贺胜利。此次活动可称之为首次“那达慕”。从那以后,“那达慕”便逐渐成了草原人一个庆贺胜利、丰收和欢聚、祭奠的固定形式。每当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草原上就会举办“那达慕”,届时,牧民们身着漂亮的民族服装,从方圆二三百里源源而来,参加盛会。牧民们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支起传统的蒙古包,烧上醇香的奶茶,煮上香嫩的羊肉,亲朋相会,饮酒欢唱,通宵达旦,尽情欢乐。这种刀俗延续至今。

今天巴林草原的“那达慕”也是如此。它传承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并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可谓既传承又发展。有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巴林右旗的第一次“那达慕”是在1953年举办的。时隔50多年后的这次“那达慕”就是为了庆贺风调雨顺和牲畜总头数突破160万头(只)的牧业大丰收。当然,在这市场经济时代,文体搭台、经贸唱戏也是分不开的。许多国内外游客、商人也慕名而来,给“那达慕”这种传统形式充注了新鲜血液。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是巴林草原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蔚蓝的天空下,在这希望的原野上,草原“那达慕”的召开不正预示着一个更加富庶而美好的巴林草原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吗!

魂牵梦萦的巴林“那达慕”,沸腾了草原,陶醉了牧人。

焦中钰(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