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来东北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但还是以东北三省的学生居多。因为我是江西人,说话带有浓重的江西口音,一讲话,同学们就笑,刚开始的时候令我十分尴尬,但是从小养成的说话习惯一下又怎么能改的了呢?
我说话的时候平翘舌部分,R和L也不分,但我在我跟大家介绍完余干方言之后,大家就会明白我的苦衷了,所以朋友们,请听我慢慢道来。
据考,余干话最早起源于北方。按《余干姓氏考略》(民国,吴家志著)载。最早来余干定居的姓氏是王姓,由山西太原、上党等地迁徙余干,加上余干地处吴头楚尾,逐渐北音南口。春秋时,余干属扬州郡辖,因处余水(即今信江)之岸得名。诗经曰:置之河之干兮。干即岸。后吴姓由长沙入。张姓。刘姓由安徽进。李姓由河南。山东凑。遂演化具有明显楚吴方言特色的余干话。余干话形成较早。秦始皇分郡县冶之初即有较统一认可的方言体系。现略举几例来说说我们家乡话的文化内涵:
有—个字:“渠”,这是我们余干话用得最多的一个代词。指他(或她)。这里应读作“qie”(上声)。朱熹有“问渠那得清如许”句。还有“俺”(即我)。是地道的北方称谓。“女”是古汉语“你”的意思(通汝)。在余干有一处称“你”为“女”。同一些积年的老人讲话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他会告诉你一些原汁原味的余干话。如吊罐(即水壶)。以前烧开水将水壶吊在灶口边。有些地方亦称“膨壶”。儿哄官(即傻子)。试想:小儿可以哄到的人当然不聪明,刁人(聪明也是刁滑之人,跌古(倒霉.晦气的意思)。古。先人.对不起先人。笃实(确实)。督固(老是)。讲传(即讲故事)。台门(即桌子)。上余干部分地区称“盘”。做客(串亲)。转来。去归(回家来)。成(xiang,上)事(订婚)。斫柴(砍柴)。守欢(喜欢.爱)。企到(即站起)。刚哇(类似于却说)。驳踏仂(即台阶)。恭司(即厕所)。亦有称“东司”。实则“恭”。虾弓(虾米)。鼻弓(鼻子)。只头仂(可能是指头仂、手指)。衣裳(衣服)。打捆揪仂(游泳的一种姿势。一般指“狗刨式”)。相骂(相互骂人)。磨磨转(转一周)。北瓜(南瓜)。卡到(抓到、捉到)。正来(成了)。乌(黑。)切暗(漆黑。一般指天候)。白莱(青菜)。当积(赶集)。嘎弓仂(二胡)。蛤蟆(青蛙)。外头--开头。摔到--跌倒。姑娘--女隹仂。小伙子--后生家。做饭---滚饭。开水---累水。傻子---二哄官。聪明---雕人仂。装疯骂殿---开玩笑。或故弄玄虚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赵高之女装疯骂秦二世的事(京剧<<宇宙锋>>演的就是这一出)。张天师---呆子。等等。
余干话尾音拖曳,大都有“仂”这个尾音。如:姐仂(男孩)。上边乖仂(瑞洪一带对上余干人的泛称)。篮子仂(即篮子)。搭仂(背心,亦称背搭仂)。袄仂(又称隔袄仂,春秋季单衣)。等.....
总之,余干话很深奥,值得研究和推敲。
怎么样,大家明白了我的难处吗?不过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广说标准普通话,我应该努力练习,纠正自己的发音,争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望大家监督。
参考资料:http://srjy.srxww.com/jiyi/whjy/srfy/8215.html
我的营销秀主页:http://wm23.cn/94zyt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