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数千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
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也是少数民族当中的一员。侗族对大家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毕竟,他不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长期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光芒,他偏安一隅,但这个民族勤劳勇敢、意志坚定、豪放热情,是典型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性的民族, 侗族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汇处,在河北省东部也有侗族的分布,但人口数较少,因此,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贬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唐代至清代,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侗族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朝初期,统治者在侗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东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民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和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领”由寨内公推,“大款首领”由“小款首领”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需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义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为题材,极具史料价值。如琵琶歌,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侗族的舞蹈,有芦笙舞、舞龙和舞狮等。芦笙舞是有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长唱不衰的歌曲,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三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族村寨都有歌队。对歌赛歌一般都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活动。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通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来相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顺便提一下,侗族大歌已经成功申请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我们侗族人民骄傲和自豪的。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侗族大歌将在世博会开模式前表演,这些都给侗族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使侗族更好的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传统的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欢青、紫、白、蓝色,男子穿对襟短衣,蓝色,有的右衽无领,包着蓝色的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在腰间束有腰带,包头巾,一般都喜欢戴银饰,走起路来发出悦耳的声音。
侗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较为平坦的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人民普遍喜欢辣椒和带有酸味的东西,如酸汤鱼(侗族人民非常喜欢吃鱼),就是侗族地区的一大特色,美味可口,令人流连忘返,意犹未尽。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鸡、酸鸭等。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糯米饭、猪肉、盐、葱花等为原料,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每年二月份,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春社之日,侗族人民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尽剁碎,用火弄干,与蒜瓣、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和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并且,这种社饭还有防疫去温、促进疗效的功能。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贵州九洞鼓楼群位于都柳江支流四寨河上游左分支溪流两岸的增冲、信地、高传、增盈、往洞等侗寨。原有鼓楼23座、风雨桥23座。这是鼓楼密度最大的地区,其鼓楼形制宏伟。其中增冲、信地两寨的鼓楼风格古朴。
在四寨河的支流谷洞河两岸溪流地段,坐落着谷洞、平友、流架、则里、央里、高仟等30余个侗寨,形成千七鼓楼群。这一带原有鼓楼17座、风雨桥4座。高仟鼓楼高达15层,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最高的一座鼓楼。
二千九鼓楼群位于从江县城丙妹镇北面的銮里溪流与平毫溪流两岸地段,这里有高增、小黄、占里、岜扒、银良等著名侗寨。原有鼓楼23座、风雨桥8座。
六洞鼓楼群在从江县的贯洞区,原有鼓楼30座、风雨桥8座。行车在黎平至从江的公路上,沿线经过龙图、新安、贯洞、登岜等村寨时,便可演见这些鼓楼。
融河鼓楼群散布在贵州从江县境内都柳江两岸山区的各侗族村寨。计有龙歹、巨洞、恰里、顶洞、陡寨、滚郎等寨的鼓楼20座、风雨桥8座。
侗族的衣着以自纺自织的青布为主,有便装、盛装之分。尚重少女盛装最为华贵,一人绣制一套需耗时三年,服饰上盘绣图案繁多,人称“绣画”,但唯侗家人方懂其意。
银潮男装:银潮男装沿袭着宋代服饰风格,为侗族地区最为古朴的服饰,其特色是下身的围腰全绣花纹,下端系有吊花,吊花下吊串珠,串珠末端系有一撮玉百羽毛,给人以奇特神秘之感。
九洞服饰:“九洞”泛指黎平岩洞、双江、口江一带,妇女服饰多为青色或蛋浆布,衣为袈裟式招衣,长盖臀部。围腰绣有日月形图案。下着摺裙,长过膝盖,脚裹无光软质青布,用绑带缠绕。着盛装时,头戴白银发套,顶戴银花和绸花,顶挂多条银珠,集古朴、艳丽与华贵为一体,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侗族螺丝衣 :黎平茅贡侗族螺丝衣是古老的盛装,现已不多见。因纹饰卷曲如螺丝,被称为“螺丝衣”,其刺绣精致,图案结构完美。以侗族民间信仰来看,此螺丝纹应当为龙纹。与此衣相配的是花带帘裙。
侗族银朝衣 :黎平银朝侗族古老的盛装,绣饰精美华丽,婚嫁及重大活动时穿用,现今犹存其富丽堂皇的光彩。叶片式帘裙,令人追忆起原始时代人们编草叶为裙的情景。帘裙上绣饰的“滚圆形龙纹”,反映出侗族对龙蛇的崇拜。 银朝男装沿袭着宋代服饰风格,为侗族地区最为古朴的服饰,其特色是下身的围腰全绣花纹,下端系有吊花,吊花下吊串珠,串珠末端系有一撮玉百羽毛,给人以奇特神秘之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