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杨 炯

家乡区县: 浙江省衢江区

倘若要评中国历史上的爱民县长,杨炯肯定榜上有名。

我最初知道这个名字仅仅是因为文学。那还是在上学时听林庚教授讲授唐诗,知道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等一批青年诗人,向当时风靡诗坛的浮艳轻靡的宫体诗进行挑战,提出要变革诗风,这一挑战对唐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还由于我酷爱边塞诗,杨炯那些描写边塞征战的气魄雄浑、感情激越、在唐代整个边塞诗创作中占有先驱性地位的诗作,当时也给我留下良好的阅读感觉。不过所有这些,我都觉得离我十分遥远似的。

去年深秋到衢州,才知道这位初唐著名诗人其实离自己很近。他曾不远千里来浙江的衢江之滨古盈川县当过首任县令,与衢江人民有过一段感人至深的生死缘,留下了一段绵延千年的不了情,历史上因此称他杨盈川,至今当地还保留着有关他的遗迹——杨炯祠。

古盈川县在今天衢州衢江区(即衢县)盈川村一带。为拜谒杨炯祠,我们驱车在距城东五公里许的绵延不尽的橘林里穿行。衢州是全国著名柑橘之乡,盛产衢红橘,皮色红艳,果肉甜中带酸易于保存,乃传统名果。十月金秋,正是橘子成熟季节,衢江两岸,橘林似海,金黄色的橘子挂满枝头,望去如满天繁星在闪烁,黄澄澄,金灿灿,红艳艳,把衢江两岸低矮的丘陵地点染得宛如一片红浪在汹涌。

记不清问了几次路,过了几个村,最后总算找到盈川。

杨炯祠坐落在村边一片空旷地上,三面橘林环绕,南临衢江,与龙游县隔江相望,是座很一般化的古建筑。三开间,前后两进,中间正殿已修葺一新。庭院不大,进门处耸着一座戏台,正殿神龛里供着身穿大红蟒袍的杨炯坐像,形态和神情看去与历史上真实的杨炯相去甚远,完全被民间神化为一方城池的守护神了。从现存镶嵌在正殿东墙里那块移建盈川杨炯祠的残碑看,古祠原先规模相当宏大,计有正殿三楹两庑,后宫三间,西厢十间,还有四进校舍五间以及二厢厨,垣墉悉备。现今除正殿外,余皆屋圮阶夷,墉倒瓦残,墙头枯藤摇曳,废院野草凄迷,这景象引起了我们这些凭吊者对历史的追忆和遐想。

见我们进来,乡人们围上来主动介绍杨炯身世和任盈川令期间的事迹。介绍的人中,除退休干部和识字不多的纯朴老农外,竟还有两位中年村妇!那份热忱,那份对杨炯事迹如数家珍的熟稔,让我大大吃了一惊,也从中看出这位1300年前的父母官在当地之深入人心。他们还送给我们自己编印的有关杨炯的历史资料,并热情地陪同我们踏勘古盈川县治。我想,如果这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县令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一定会感动得泪落如雨。

从资料和乡人的介绍中知道,盈川是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新置的一个县份,范围包括今天衢江区东边几个乡镇和龙游西北,面积不大,但风景优美。杨炯祠所在的老鹰嘴,是一座突兀在江边的赭色山崖。崖下衢江浩荡,滔滔江水由于山崖阻挡,在这里折向东流,形成一片开阔的深潭,人称盈川潭。这里碧水丹崖,江鸥翻飞,风帆数点,渔歌牧唱,终日不绝,被志书称为盈川胜景。

杨炯来盈川前,在洛阳宫中习艺馆里充任一名无所作为的闲职,此前因堂弟参与反对武则天受株连,被远谪到梓州任司法参军。这回在仕途上算是一生中难得的一次升迁,想来心情不会很差。他在写于这一时期的《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里说:“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来这里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当地流传的大量民间传说告诉我们,杨炯在盈川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针对盗贼猖獗,他从调查摸底入手大力整治社会秩序,使百姓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针对吏多枭獍,他严厉打击地方恶势力,惩治那些胡作非为的属吏,致使他们不敢再肆意地骚扰百姓。为了开发衢江对岸荒地,便在江边设官渡,他动员农民去对岸种桑养蚕,还亲自去杭州联系桑苗蚕种,请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帮助联系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当然,他倾注心血最多的,是针对盈川土地干旱之现状,挖溪建塘,兴修水利,而且每每还亲自规划,资金不足就带头捐钱,如修九龙塘,他就将自己为人家撰写碑文所得的钱捐献出来。工程竣工后,为纪念杨炯功绩,百姓将九龙塘改名为“杨塘”。

可惜时运多蹇。尽管杨炯在水利建设上花费了大量力气,但到第三年上,盈川气候竟出现反常,夏霜冬雷,在急需雨水的时候偏偏赤日炎炎,大地干涸异常。作为一县之长,他心急如焚地向天求雨。据《衢县志》记载,“以岁旱祈雨不得,遂赴井死”。这位首任县令为民求雨,就这样奉献了自己的血肉之躯,与衢江人民结下一段“精诚动天地,忠义感神明‘的生死缘!

像这样情为民所系的文人官吏,莫说杨炯同时代的人中没有,在中国历史上也为数不多。杨炯殉职后,《衢县志》上说:“是日大雨,民称其德。”为表彰这位爱民如子的县令功德,当地百姓在他捐躯的地方建起了杨炯祠,塑像奉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还抬着杨炯神像到全县各地四方出游,接受各乡村民的祭拜,村民们祈祷老县令神灵一如既往地降福于民。这一仪式,经千年相沿成习,一直保留到今天!

盈川从置县到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撤消,在历史上先后存在120年。如今废县之遗迹什么都没留下,连确切的城址在哪儿都无法肯定。唯一留下来的,是杨炯这座古祠,且香火千年不衰。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县界变迁,原祠所在地后来划入龙游县境内,街江区这边人民于是在老鹰嘴又新建了一座杨炯祠。两祠并存,双方经妥善协商,将旧祠神像移至这边新祠供奉,但每年巡游线路不变,无论街江区还是龙游县,原先经过的村庄都必须逐一走到,以示原盈川地方上的人对这位为民捐躯的父母官的爱戴和缅怀!这使我想起离此不远的淳安海瑞祠,上世纪50年代修新安江水库,原祠淹没在100多米深的库底,不久又因《海瑞罢官》说是歌颂彭德怀,它就一直被沉在政治的海底。直到改革开放,淳安人民在水库上终于又新建了一座海瑞祠,以表达对这位敢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海县令的深情怀念和崇敬。是的,只要情系于民、造福一方、有功德于民的人,他们的奉献,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言行,一定会长留人间,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告别时夕阳西下,橘林似火,衢水泛波,江鸥在烟水间戏嬉舞翔。回眸崖畔,古祠披一身霞光,刹那间竟辉煌起来!

徐大大(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