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 屈原的。唐诗有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是战 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很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心。由于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保守派代表子兰、靳尚等人的反对,遭谗被逐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含愤写下了忧国忧 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因此端午节亦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郢都。 、 、 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覆灭,于农历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泪罗江身亡。深思高举洁 白清忠,泪罗江上万古悲风。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凭悼屈原,他们把大量祭品(饭团、鸡旦等物)投 入江中,意思是让鱼鳖虾蟹不要咬屈大夫的身体。后来人们纷纷仿效,年年祭典,有的人还将饭团用树叶 包裹,便发展成为今天的粽子。有一位老中医,为了保护屈大夫的身体,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意在用 药晕倒鱼龙水怪,这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后来人们又增添了赛龙舟、带艾草、插蒲团等活动。五 寨地区的端午节,内容也相当丰富多彩: (一)、吃粽子。每年一临五月,老百姓家家都要泡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比较多,有枣馅、 豆沙馅、蛋黄馅等。包粽子的过程中,左邻右舍,互相帮忙,互相赠送品尝,早已成为习俗。 (二)、插艾草。民谚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的清晨,太阳未出之前,乡民们就纷纷到野外 采艾。传说端午不见太阳的艾,药力非常之大,用后有神奇功效。所以这一天,家家采艾,人人带艾,户 户门头插艾。艾是一种草本植物,五寨叫艾蒿,长于坟场、沟畔、梁头。它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可驱蚊、蝇等害虫,并有净化空气之功能。 (三)、佩带香囊,喝雄黄酒。传说都是为了避邪驱瘟。香囊五寨俗语叫“香串串”,是用五色花布做成 小香袋,内装川芎,朱砂、雄黄等物,外绣花线,玲珑可爱,清香四溢。端午这天,成年男女要饮雄黄酒, 目的是增进友谊、交流感情,这一习俗似乎有点受戏剧《白蛇传》的影响。共饮雄黄酒增进结同心。 (四)、带“锁儿线”。所谓“锁儿线”就是将白绵线用雄黄染成桔黄色,再将其中一半用碱水浸泡,变为 红色。然后把红、黄二色的线,搓成缕戴于衣扣之上。有驱邪扶正之功效,并有办事顺利寓意,小孩戴上 长命百岁,故名“锁几线”。近年来,这一民俗濒于失传。 (五)、领牲——是一种集体祭祀活动。其形式是把一头猪,初四就不喂食,意思是将肚里的脏物排干 净。初五早晨赶到庙上祭献神灵。上香敬纸、响炮后,给神灵敬酒。敬酒的同时,由三至五个执事操办领 牲:提起猪的右耳将白酒灌入,这时猪使劲摇头、浑身颤抖,这就叫“领”啦。一是表明神已收下,二是说 明猪也同意。然后将猪赶出庙外宰杀,猪头放在庙的神台上敬贡,三天后由执事人分享。猪肉按全村户数 每家一等份分食之日:“祭物同享,天人合一”。同样的形式,有的村庄是在六月六领牲,因而有“五月端午 六月六,砍柴老婆能吃肉”,谣语所反映的就是这个事实。还有童谣日:“某某某、好村子,五月端午领了 个害疥母猪子,一家一碗一盅子”,也是反映这种活动的普遍。另外领牲活动也有个人还愿的,也可杀羊、
杀鸡。解放后,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失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