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之—泥塑

家乡区县: 广东省吴川市

      据《吴川县志》记载: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元宵佳节,在梅录镇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大型泥塑。这些泥塑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如屈原、岳飞,白素贞……几乎所有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都是他们塑造的对象。也有反映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造型作品。泥塑肖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表情细腻逼真,色彩浓淡相宜,多是精美的艺术品。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鬼”的民间艺术,由于取材易,寓意浓,而且三几天干裂后推倒后又可重建,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仅梅菉就有300多人懂得制作。泥塑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相当部分题材贴近生活,更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气息,紧贴时代脉搏、饱含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吴佩霏(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