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的教育历史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唐朝韩愈在潮阳始置乡校,历唐一代,潮阳有洪奋虬1位进士。宋朝潮阳还未设有书院,当时整个广东也只有五六所建制规模较大的书院,分别是潮州城的韩山书院、元公书院,曲江相江书院,惠州的丰湖书院,广州的禺山书院等。到了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潮州的孙叔谨始建儒学于潮阳,历宋一代潮阳有文进士大概是39名(不含许申一门8进士),这个数量在广东各县是很高的。

明洪武八年(1375年)奉诏在县城始创5所社学:养正社学、源泉社学、西隅社学、聚会坊社学、南薰社学。直至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潮阳才有了第一所正式官办的书院---北城书院,这是时任知县刘景韶创办的,规模为屋二所廊房二十间。但在潮州内算是比较晚建立的,之前潮州另外两属的海阳县、揭阳县已各有两所私人书院了。接着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有了第二所书院--文昌书院,有房三十一间;万历四十四年左右有东山书院(既现潮阳一中前身),万历四十六年左右有龙首书院,崇祯七至十年有文光书院,共拥有过五所书院。另外像曾山书室虽无书院建制规模,但从明代开始不间断有书生往此攻读,历500多年历史,人才辈出。历明一代,当时大概才两万户人的潮阳有过31名进士(不含现属惠来的林逊),这个数量在当时整个广东各县也是非常高的。

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臧宪祖在县治左侧始建义学,义学之设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潮州镇总兵方耀又拨款于县城新设义学4所:一在东门外长寿庵、一在西门外紫霄宫、一在南门外治平寺旁梵王宫、一在北门外龙神庙。雍正五年(1727年) ,蓝鼎元在县城北门外将天教妖女林妙贵的祠庙改建为棉阳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年),贵山都富商张勋捐白银3000两创建贵山书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招收都人陈耀振在达濠倡建河东书院;道光四年(1824年),海门营参将何钟岳倡议,把忠贤祠拓建为莲峰书院;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吴均在县城北门外龙神庙左侧创建登龙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方耀拨款在峡山创建六都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方耀拨款在门辟(今关埠镇)司署前创建奎光书院;光绪二年(1876年),方耀、署知县叶大同等倡议,在县学宫之南创建培元堂(即文祠,祀历代先贤),祠置学田,充教育经费,还向富家劝捐筹款,资助贫寒诸生赴省上京应试,并规定捐款者可立其祖先牌位在祠中陪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萧永康倡议在县学宫创办五都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峡山都溪东人陈妈保向旅沪乡人募款兴建启元学堂,同年县城人郑洪积10年教薪千余元,在县城创办端本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创办县立女子初等小学堂,址在学宫左旁魁星阁,于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接着民国10年(1921)由县长陈坚夫捐廉复办,称县立女子小学,不过还是在民国30年停办。宣统二年(1910年)浸信会在县城龙井创办潮光两等小学堂,民国14年(1925)扩办为私立潮光中学

lzj(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