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
(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广东省潮阳县铜孟镇神仙里(现集星乡)新乡人。
解放前,长期在上海、香港等地从事电影工作,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
在旧中国创造了首映最高票房纪录的4部故事影片中,有3部为蔡楚生所编导的--《都会的早晨》(1933)、《渔光曲》(1934)和《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与郑君里合作)。《渔光曲》并在1935年2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驰誉国际影坛。[1]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主要从事电影艺术的领导工作中,参加编导的影片《南海潮》,曾被观众选为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后因故颁奖停办)。 蔡楚生对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使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法国的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所著《世界电影史》中,有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为蔡楚生"的评价。这部著作评介的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蔡楚生是唯一的中国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