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韵楼位于广东省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2006年05月25日,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座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远胜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
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土楼前後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最外环有三层楼高。土楼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反而支撑了整个土楼不倒。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老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後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楼内房屋分为3进,共深28米,前、中进为平房,中进后各留出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后进为3层高楼,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中心是卵石铺边内为黄土的广场,靠南有一北向厅堂,堂前两侧有公用井两口,另有30口井设于正房与正房间的界墙之下,每房各得其半而皆可吸水。
楼周设有枪眼、炮眼外,楼门顶还特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全楼具有防兵乱、防乡斗、防火灾、防寒暑、防地震的八防作用。道韵楼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多以正方形或矩形为平面布局的客家围屋,它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据说道韵楼原本设计为圆形土楼,但屡建屡倒,后有高人言此地是“蟹”地,须用八卦之形才镇得住,建楼的黄氏先祖遂依八卦形状构建,且采取坐南朝北的座向,借北面的笔架山为文笔。该楼文风向来称盛,楼的八卦中第卦各出过一个举人,共八个举人,秀才就更多了。其楼名也请饶平黄氏宗亲,明礼部尚书黄锦赐题,手迹至今嵌于楼门上。
由于道韵楼处在潮人与山区客家人相混杂的半山客地带,其建筑特点也带有二者的一些牲,比如楼间的面积大小基本一样,但主要的建筑——祖堂仍处于中轴线上,地面前低后高成交椅背格局,加强了尊卑之别;一户一梯的多进形式更接近于平原里多进的府第式民居,而明显的与客家的全楼共享数条楼梯的形式不同,它更多地强调了各家各户的私隐性和独立性。 近几年来,道韵楼以独特的古建筑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古建筑专家和参观者前来研究和观光。1998年以来,日本运输大臣石井雅之,日本佳速航空公司九桥弘和,美国学者诺玛克姆教授以及浙江、江西、香港、台湾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古建筑专家都先后前来考察研究。
2006年05月25日,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