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历史名人集(二)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李元畅】 字惟宝,号云泉,李一迪次子。明嘉靖年间,高州城西人。元畅少年时便显露了优秀的才华。万历壬午年(1582年),乡试中举。他家境殷富,但从不过问家产事,他为人慷慨,少有大志,德行甚优,与家人及邻里相处十分和睦。善作诗词,爱好古文,与同时代的著名文人姚岳祥、陈鉴齐名。著有《北征吹剑集》留世。其中名篇为《限门小幽谷》、《笔山诸赋》等,尤为集中之精品,深受文人逸士所珍爱,成为当时较有影响的一代文化名人。

【李学曾】(1465~1530年) 字宗鲁,号鹤林,高州城西人。明弘治壬戌年(1502年)进士。初任江西进贤县令,因“守己爱人,卓有善政”,擢升为礼部给事中。后来,他因病辞官回到故里,在乡间办学15年。之后,又被荐举任吏部都给事中。每次奏事,他“吐词琅琅,朝端悚听”。地方官进京朝觐,多乘机拉关系,搞“内补”。他对这些行为不正的官员,指名道姓进行弹劾,其“词严义正,闻者皆悚”,使朝廷上下一时清廉成风,连刑部尚书孟凤也自愧不如。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入继皇位,李因在议礼时,有违逆皇上旨意现象,被判下狱。不久获释,便请求退休回家养病。他隐居乡间后,喜欢徒步旅行,只求粗茶淡饭,不讲衣冠修饰,日子倒过得萧适自然。后来,朝廷又起用他任大理寺少卿,他力辞不就。嘉靖九年(1530年),他于乡间病故,享年66岁。著有《鹤林遗稿》二十卷留世。

【李邦直】 (1496~约1566年)字汝司,号东洲,高州城郊西岸村人,正德已卯年(1519年)举人,嘉靖癸未年(1523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太仆寺卿、会试同考官,提督边关马政大臣等职。晚年辞官归里,建居于观山脚下的西岸村,创建东津书院,收徒教学,编著立传,有作品《东洲集》留世。还在故居成功地培育出从云南边陲携带回乡的缅茄种苗一株,使它成为当时“中土无双”的明代珍稀树种,至今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李一迪】(1523~1591年) 字君哲,号我山,李学曾的堂侄,高州城西人。嘉靖乙丑年(1565年)会试进士,殿试名列探花。初任湖广夷陵州知州,政绩显著,声望甚高,当地百姓建生祠纪念他。后任浙江杭州府同知、南京户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云南清吏司员外郎等职。

万历二年(1574年),他接管广西左江道兵备兼分巡事。期间,广西西南边事常发。他把行部设在僻隅之地,令各地修筑城池、寨堡,加强巡视防卫,终于取得了平乱安邦的好效果。
万历七年(1579年),他调任浙江按察司副使。他在任期间,遵章严治,对饶州、全州、衢州等各处兵巡道严加钳制,驻衢州控三州,封山场、闭矿洞,定点设卡,加强巡逻,终使三州境内久安长治。他还大破婚姻陋习,“约法定奁聘礼”,从此,民间溺女现象大大减少,当地百姓尊称他为“李父”。
由于李一迪治乱功绩卓著,明神宗先后两次下诏表其功。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封其母卢氏、妻杜氏为宜人。
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一迪辞官归里后,病逝乡间,终年68岁。著有《拙宦存稿》46卷留世。

【欧光宸】 字戴皇,明代后期至清初期间,茂名县(今高州县)人。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乡试中举。
崇祯七年(1634年),考授知县。清顺治四年(1647年),高州新官履任,颁布剃发令,令所有男子一律按清朝服饰要求落发。光宸坚决不从。他与其弟欧光宙及茂山书院的全体生员密谋起兵反清。是时,南明桂王宋由榔自立,建号永历。朱派人与高州欧光宸联络,牵制高州官兵。六月十日,光宸率吴川、茂名的勇敢者,攻陷梅菉墟及吴川城。高州官兵顾此失彼,来回奔波。很快,高州被桂王率明兵攻破。光宸则集结队伍,加紧训练新兵,并驻守博铺。桂王授光宸为海南监军道按察司副使。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兵返回高州,桂王李明忠撤走。平南标下李之珍、陈武于博铺将光宸擒获,并向光宸提出可用白银来赎身,免予一死。光宸拒绝说:“荀且偷生,吾不为之,宁可死耳。”八月间,光宸被杀。
梁联德
【梁联德】 字惇一,号恒峰,乾隆年间,茂名县(今高州县)人。雍正元年(1723年),考取癸卯举人。五年(1727年)为丁未进士。授任江西兴国知县,卓有政绩。后辞官归里,设立义田,兴办公益事业,与弟廪贡联赞同捐石鼓墟租200余石作为书院的灯光费用。他擅诗书,其文采优美独特,引人入胜,著有《恒峰书稿》。享年76岁。

【陈廷彬】 字平沙,高州城东人,清道光增生,擅工诗书,其书法风格既有颜体的端庄雄伟、浑厚有力,又有赵体的圆润清秀、端正柔和,致使登门求屏联尺幅者,接踵而至,他也尽量满足平民的求联要求。但对于官员达贵到来索对,则有意冷落或延时交付。由于长年握笔作书,手指间都已磨出了一层厚茧。府观察史朱桓、县令张大凯、修撰林召棠,对于陈廷彬的书法成就给予肯定,对廷彬也很器重。但他从不以此而自负,一直保持清廉气节。时有人因涉案悬而未决,知道廷彬与官员关系好,便以重金找廷彬,廷彬却淡然地说:“案小无害,然可保,即可攻。我贫惯,此事不宜手滑。”
晚年,他筑小楼自居,过着清贫生活。作有《清梦记》,感悟世言。府学教授黄迪光为其作序出版,茂名举人吴徽叙为其作传,称他为隐人。

【吴徽叙】 字憧伦,号暑樵,嘉庆年间,高州城东石门坑村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拔贡,连捷举人。因他才华出众,德行甚好,获得当道器重,历任高文近圣书院及电白、信宜各书院的主事。擅工诗文,其作品高简逸致,甚为优美,但惜全稿多散失。其《缄石集》则为郡士及门人所搜罗珍藏。他年到七十时,截选知县而改为散谕。后卒于博罗学署。

【容抚方】字峻楼,清道光年间,高州谢鸡大川人,捐职贡生。家道殷厚,好行善事。道光元年(1821年)大灾,斗谷钱三百,饥饿至死者无数。抚方输谷赈济,救活男女二百余口。十年(1831年),大旱,灾情如元年。抚方同样赈济灾民。村有一弥月小孩,其母丧,其父失明,衣食无着,难以自存。抚方为小孩雇请乳母,并提供衣食数年。谢鸡墟头道路险峻,抚方雇工凿石铺路扩宽,长达里许,费千贯而不吝。墟之南数里,地名顿谷坳,山路嶙峋,抚方出资整治为大道,方便行旅。容抚方被群众誉为善人。

【汤振畿】 字京山,清道光年间,高州城南塘口村人。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举人。中举后分拨代任直隶知县,政绩显著。十八年(1838年),到省任职,奉委往河间府审办积案百余宗。他“动以天良,断以情理”,处理了十余年的叔侄构讼积案。对赐河段十多年的田亩积案,他亲自视察河道后,用“截广补狭”办法解决,使得赐地无减,而税亩复旧。对南宫县棉花市场罢市问题,他“革其弊减其税”,很快便使棉花市场复兴,商贾如云。鸡泽县水旱灾害连年,民众叫苦不迭。振畿抵任后,实行“按田亩出丁,按丁授事”,并亲临现场指挥开凿新河40余里。又筑堤坝,设水闸,终于根除了该县的旱涝灾害。涞水县武生曹汉广窝劫害民,畏罪潜逃塞外。为了捉拿曹汉广,汤释放小偷邓四诱曹到安州,连夜擒曹归案,从此涞水盗贼无踪。丰润县位于东北三省的要冲地带,常有骑马贼武魁伏劫关东骠客。他率兵出古北口2000余里,将这伙骑马贼尽数擒治法办。在邑左家务毗连遵化州,泺州有泺人牛洛茂者,经常聚集遵化盐枭到家务滋扰闹事,振畿将牛洛茂捉拿,追究其罪责,保证了社会安定。
振畿在直隶任职多年,为官正直,善于处理极其复杂的烦琐问题,办事效率高,故在直隶三州七县中,做到庭无滞狱,月无积案。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为民操劳。他下乡体察民情时,易装简从,不以扰民。他在赈京东水灾时,乘着小船,涉水步行,历十余县,按口赈米,亲力亲为。他俭约寡嗜,但急人所急,乐于为人排忧解难。他为官多年,但从不带眷属,一心为民,深受民众爱戴。

【莫超宗】(1811~1878年) 字逸云,高州分界储良坡人。少年聪敏,有智略,受父严训,德行良好,恭俭谦和,人缘极好。他家道殷厚,但乐于周急济困,县中的许多公益事业,他都捐以重赀。
咸丰间,地方不靖,超宗则招练募勇,抵御贼寇,保卫乡里,耗费万金。咸丰已未年(1859年),由同知职报捐知府,选授贵州石阡府任职。后又被大吏“以黔中不可多得之员”奏禀朝廷,被提拔为道员使用。但因他严格治理政务而引起许多流言蜚语对其诽谤,后被免职。这时,超宗不计较个人得失,率兵勇剿平聚宝场,使安州得到稳定,因此很快便恢复他的原职。
同治癸亥年(1863年),超宗奉朝廷之命回广东催解军粮。甲子年(1864年)回贵州时,绕道过四川,押着数万两军粮从农军占据的地段通过时,与农军攻战,几乎殁命。
甲子年四月,超宗代理遵义府事。五月,他率勇克复正州城,但竟因此战事而被莫名落职,他回到了故乡。这时,适逢曾文诚巡抚贵州,他很器重超宗,即发函催促超宗回黔,委以军事。晋加按察使布政使衔,不久又任贵西道署。这时,经过战乱,地方残破,百废俱兴。超宗视察后,进行综合整治,修整城郭,训练团勇,兴办文教,创设义塾,禁止各地私铸钱币,使民众遵守法纪。当地民众享受到具体利益。
超宗在黔任职近20年,政绩卓著。黔中土瘦人穷,社会不稳。超宗竭尽全力,忍耐劳苦,率领民众修复城池,保持社会稳定。有时遇上军资欠缺时,他则倾尽私囊给予弥补,先后贴出的个人资金达数万两。因此,朝廷对其嘉奖,上司对他器重,而曾文诚对他尤其倚信。
光绪元年(1875年),超宗奉调回粤,总办广东黔捐局务。
光绪四年(1878年),於省城病逝,享年67岁。

梅平(2014-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