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剧团
广东汉剧自清同治年以后,逐渐盛行于省内各客家地区,省内各主要的客家地区都曾经建立过汉剧团:
韶关汉剧团
解放后,1960年韶关专署成立粤北汉剧团,其前身为曾经活跃在汕头市的业余票友汉剧团。粤北汉剧团主要演出活动在地处粤北的曲江、翁源、英德、仁化、乐昌、乳源等县以及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一带,也曾到湖南郴州地区作交流演出。
和平汉剧团
该团是和平县解放后第一个戏剧团体,于1961年春节前创建,其主要演员、乐师均曾到潮汕、梅州学习和培训。该团在山城和平县首次演出,一炮打响,后来又曾携带《血掌印》、《窦娥冤》、《孟姜女》、《闹严府》等汉剧传统节目到江西龙南、定南、全南、赣州等地演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东江汉剧团
龙川县的汉剧团系出于位于韶关地区的粤北汉剧团。1963年,粤北汉剧团新设团址在龙川县,并定名为东江汉剧团。
连平汉剧团
1963年,从原和平县划出,复置连平县,划归惠阳地区管辖,同时创立连平县汉剧团。1965年3月,连平县汉剧团与惠州市区汉剧团合并,改称为惠阳地区汉剧团,艺员达八十多人。
惠州汉剧团
1963年,惠阳地区恢复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22张)
建制,辖河源、东莞、惠州、宝安、海陆丰等12个县区。就在这一年,惠阳地区成立了第一个国办文化团体——汉剧团。1964年初,东江汉剧团往惠州市参加春节慰问部队之后,就在惠州市区设立团址,定名惠州汉剧团。
惠州汉剧团成立后,派出两批共20个学员到梅县戏校学习,还请广东汉剧院名丑罗恒报、湖北汉剧院著名文武老生陈惠龙和广州乐团指挥杨伯平等精英加盟。人材济济,阵容强大,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唱腔优美,扮相俊秀,武功精湛,伴奏高超,圆满地完成了惠阳地区12个县市上山下乡演出的任务,深受全区人民群众的好评。如1978年该团在惠州人民会场(现改为花都影剧院)演出传统汉剧《秦香莲》连续演出了43天,共47场,场场满座,观众达54000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的演出纪录。该团也曾到梅州、潮州、汕头等地演出《瑶山春》等汉剧,场场爆满,轰动“汉剧之乡”。许多“汉剧迷”称赞该团演员、乐师阵容较庞大,艺术造诣积累较丰富,是可与广东汉剧院比美的汉剧团。
该团不仅在惠州市区演出时观众人数破历史纪录,而且在上山下乡时更受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如该团有一次到龙川演出时,大批群众挑米、带菜在戏院附近砌灶做饭,等待看汉剧。在和平、陆河演出时,不少素不相识的观众带着水果、食品到后台慰问演员、乐师。博罗县龙华镇委书记代表全镇人民送两头生猪到惠州汉剧团驻地慰问。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感动。
据统计,惠州地区汉剧团从1965年至1984年5月,近19年中,共生产、上演41台大小剧目,其中:古装戏17台,现代戏24台。汉剧汉乐成为东江人民群众喜见乐闻的“乡戏”、“雅乐”。
河源槎剧
汉剧名旦李焕霞
河源地区有优良的戏曲艺术传统,连平、和平县很早就创立了汉剧团,龙川县是闻名客家地区的杂技之乡,紫金县是花朝戏之乡。花朝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紫金、五华、揭西、兴宁等县,是由客家乡村的“神朝”仪式演变而来的。河源槎剧吸收汉剧、花朝戏、粤剧各家之长,以河源城区方言(注意,不是用佗城音)作为念唱语言,因称槎剧。
1984年5月,河源槎剧团奉命撤消。槎剧团原来的艺员几乎全部、转行,各散西东了。然而,这些毕生以弘扬客家传统艺术为已任的艺员们对槎剧的钟情并没有改变,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地进行客家戏剧艺术的探索和推广。
主要演员
老一辈著名演员:黄桂珠、黄粦传、罗恒报、梁素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曾谋、林仕律、范开盛、黄顺太、黄群、谢仁昌;著名乐师:饶淑枢、罗璇、管石鸾、钟开强。目前,广东汉剧院艺术人员在职高级职称有10人,中级职称有34人,初级25人,李仙花(二度梅)、杨秀微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现主要演职员:钟礼俊、张广武、黄小贝、陈小平、左雪琴、姜文革、李焕霞、丘涛、缪高生、嵇兵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