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化——广东汉剧(本土化议题)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所谓广东汉剧的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方言化)。广东汉剧与徽剧、湖北汉剧、祁剧存在渊源关系,与京剧、湘剧、闽西汉剧存在共同渊源。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就是“社戏”!所谓社戏,是指人们为了祭典鬼神,而演出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节目。对于客家人民来说,戏剧的原始意义,同样如此!中国任何一种地方戏剧,最初意义都是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对鬼神的尊敬。而汉剧,对于客家人民而言,正是以祭祀祖先、尊敬鬼神为目的的大戏!
在客家人心目中,戏剧有“大戏”、“小戏”之分。山歌剧、采茶戏之类,被认为是小戏,而汉剧则无疑是其中的大戏。广东汉剧更是作为广东省内“三大”大戏之一。然而广东汉剧与广东潮剧、粤剧相比,至今尚未本土化。所谓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粤剧的本土化,始于清中后期,完成于清末;潮剧大约在元末明初已开始本土化。客家人在祭祀祖先时,需要演出一种“大戏”,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客家人热爱“大戏”,能区分大戏、小戏,这本身是值得欣喜的。且汉剧的舞台唱腔、念白就是戏曲的整体艺术,客家人对这个新来的戏曲剧种已经完全接受并适应了,本土语的剧种已经有了一个地方戏“山歌剧”存在,若广东汉剧改成所谓的语言本土话来演唱,反而会弄巧反拙,不伦不类。人们弄不清这到底是山歌剧、或是歌剧还是汉剧?另外,汉剧是属于戏曲类一个很完整的剧种,客家话口语的音调和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唱腔、口白音调也相距甚远。

广东汉剧不同于粤剧和潮剧,后两者在剧种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当地本土的民间曲艺和地方音乐的基础,是受当时被称为“南戏”和其他“外江”腔所影响后,用当时的官话逐渐不适应这些腔调而慢慢改变,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系剧种,而成为今天以方言演绎的地方戏剧。而被称为“外江戏”的汉剧则不同,客家地区地处比较封闭的边远山区,自“外江戏”流传到闽西和粤东地区以后,很快被当地的民众所接受和适应。所以说在关键时刻,是客家人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并挽救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外江戏”汉剧,使其在粤东客家地区不断生根、开花、结果,广为流传。成为客家人自已喜爱、习惯和传唱的戏曲。从而也完整地保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这一遗产,它是客家人的骄傲,客家地区的特色,也是广东的独有,是南国戏剧一朵绚丽的“奇葩”。

htw014(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