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
南朗
南朗的客家山歌是中山市的第二种流行面广的民歌。据史籍和客家人的族谱(家谱)记载,南朗镇的客家人多在北宋末年至清代从黄河流域一带陆续迁徙而来,在五桂山下逐渐形成多个客家村落。这些客家人所唱的民歌就是客家山歌。
南朗一带的客家山歌主要有盘歌、蛮歌、采茶歌、打柴歌、堂歌、叹歌、斗歌、说唱(过街溜或顺口溜)、莲花落等,一般是出于客家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流行较广的是采茶调和莲花落。合里村老民歌手凌记欢演唱的《采茶歌》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南朗客家山歌:
春季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转回家。
夏季采茶茶叶青,姐妹房中绣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采茶人。
秋季采茶秋风凉,风吹茶花满山香,
大姐小妹一齐去,茶园树下再商量。
冬季采茶茶叶黄,采完茶叶好过冬,
更望来年春三月,老茶不及嫩茶香。
石门村甘金友创作的《劝戒赌》也是一首较流行的客家山歌:
(男唱)昨晚赌博输了钱,唔曾写信话妹知。
唔曾打电话妹听,好想投河自计死。
(女唱)唔好死来唔好死,慢慢改品也唔迟。
小小生意允(注①)来做,如果无本挨②被汝③。
(男唱)多得汝来多得汝,缴本挨哥做生意。
等得两年有允到,连本带利还转汝。
(女唱)还唔还来无相干,汝真戒赌挨心安。
若不戒赌坏下去,借银还金心唔安。
注:①允,即找。②挨,即我的意思。③汝,即你的意思。
五桂山
在中山的民歌中,客家山歌是第二大和流行较广的民歌歌种。客家人源于黄河流域地区,其原居住地是在中原,而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从原始文化产生的同时,开始就有客家民歌的流行。五桂山客家山歌分为采茶调、叹情调、白口莲、顺口溜(儿歌)等4种。采茶调音调柔扬、易学易唱,适宜表达各种主题的内容,老少皆宜,是山区客家人最普遍传唱的歌种;叹情调音调低沉悲凄,感怀身世,哀怨缠绵,多在女子出嫁或哭丧时,边哭边唱;顺口溜则多为客家儿歌歌谣,顺口显浅,易学易记,唱时犹如念书一般,内容上,洋溢童趣且富有教育意义,多为长辈教小孩传唱的歌谣。 而白口莲山歌与采茶调、叹情调、顺口溜等歌调完全不同,接近于沙田区的咸水歌调。相传,在很久以前,中山有一小山村,邻近着河涌交错的一条沙田围村,由于当时的沙田围村所吃、用的水都是咸水,而那条小山村却有一条泉水山溪。因此,因日常用水的问题,造成这两个乡村经常发生争执和械斗,小山村居住的客家人,订下乡规族约:“女不嫁沙田围,男不娶艇家妹”。这一乡规族例世代沿袭,直至有一年,客家村的一位男青年出海捕鱼,在回村途中,不慎被海蛇咬伤而中毒晕倒在沙田围村的堤围上。此时,刚好一位“艇家妹”从田里除草收工路过,见此情况,动了怜悯之心,不顾男女授受不亲和乡规族约的禁示,将其背回家中,让其父亲(当地一位乡土蛇医)帮忙救治。受蛇伤的男青年在沙田围村昏迷数天,其家人四处寻找未见,都认为已死于海潮之中。山村青年经沙田围的蛇医父女悉心照顾,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康复,康复后经常在农闲之时,自觉去帮“艇家妹”的父亲上山采草药,拜师学艺。从此山村青年与“艇家妹”互生爱慕之情。在古代,谈情说爱多以对歌的形式进行,由于艇家话和客家话的差异,山村男青年就采用了咸水歌的旋律来唱山歌,两位不同语系又互相爱慕的年青人用咸水歌曲调的山歌来倾吐心声。两人的恋情被山村客家族人发觉,便用历代沿袭的族规戒律来阻止他们自由恋爱和结婚。这两位情人逼于无奈,只有以“私奔”的方式来反抗,最后从沙田围和小山村一带辗转出逃到当时还是人迹稀少的五桂山区安居,并继续以同化了的艇家话(白话)形式唱山歌,从而逐渐形成了白口莲山歌,在五桂山区的客家村中流行至今,成为广泛传唱的客家山歌的另类韵律。 建国初期,五桂山人唱山歌风气最为兴盛,歌唱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多以歌唱生活,倾诉对生活的看法以及歌唱爱情,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为主。歌唱形式上,有独唱,有对唱、有盘唱等。歌唱的场面十分热烈和感人,尤其是在月朗之夜,村边山头挤满了人。未婚年青男女,也有30~45岁左右的已婚男女,这里一堆,那里一群,亮起歌喉唱出悠扬而充满激情的山歌。有时是一个村中分成几组对唱,更多的是一个村落与相邻较近的另一个村落的人对唱,还有从一个村跑到另一村去唱的,对唱者多为一男一女。每一组都由若干人组成,组中推选出歌喉较好的几个代表轮流唱,其他人当参谋帮忙想歌词。更有大批人在场听歌助兴。整个夜晚,歌声此起彼落,声声相连,环绕山间田园,直到尽兴方休。那时山歌唱得好的人,自然受到别人的赞誉和青睐,许多青年男女从唱山歌中认识,到加深了解,互相爱恋,最后结为终身伴侣。但也有已婚男子唱山歌欺骗女性的,据传,马溪村中有一个男子家中贫穷,靠结发妻子辛勤耕种维持家中生活。他山歌唱得好,但很花心,每到夜晚就穿戴着妻子买的草鞋、黄衣带,上山唱情歌,欺骗那些不经世面的小姑娘。妻子知道此事后,感到很气愤。于是,在一个晚上,丈夫出门后,她就紧跟着丈夫上山。当丈夫吹起口哨的时候,她就唱起山歌,诉说他身上穿戴的来历,家贫与花心。丈夫听后,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已被妻子识破,就羞愧地下山,再也不敢上山唱情歌了。 建国后至70年代初,农村经历了个体到集体化的改变。歌唱的内容多以新生活为主题,表达对共产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婚姻的祈求。如“积肥干劲大”、“锄头歌”、“采茶歌”、“兴修水利歌”、“哥妹心雄似座山”等群众创作的歌谣应运而生。有在田间、会上唱的,也有在夜晚约上几伙人唱的。80年代之后,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年青一代已不大愿意传唱客家山歌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文艺会上或在家里偶尔唱唱传统的山歌。
传统的客家山歌围绕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主要是口头创作,随意而出,出口成歌。在传唱之中,涌现出周金泉、周锡良、刘永荣、万润好、陈玉池、邱家仁、吕华基、周庆基等一批优秀民歌手。其中周金泉的山歌曾在省民间文艺汇演中演唱,其子周锡良因山歌唱得好而被中山文化局所招聘,刘永荣、万润好的山歌还被录入《中山文艺》CD片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