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客家风情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陋俗被破除。但由于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 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 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 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 “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 身家大过兴宁县”。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意为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上轿。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拉月(拉,意为查巡探望)。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家去。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好”。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闹洞房。风趣而不失礼。亲朋好友或兄弟叔侄、姑狸姐妹与新婚夫妻逗笑取乐。虽是戏滤,但不失礼节;虽是逗乐,但寓意深刻。
随着文明新风的推行,婚事新办的日益增多,男到女家落户、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的新风尚也日益被人们接受。

年达花甲(60岁以上的男女生日称为寿辰(寿诞)。寿辰由子女或其他后辈出面举办。寿期前送请柬给亲友,通知寿期,请来宾吃祝寿酒。但对年纪比寿辰人高的长辈不送请帖,俗规只能晚辈前来祝寿、庆寿。庆寿含有祝老人延续寿年之好意。

庆寿礼节繁多,喜庆而严肃,要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50年代以后,礼仪有所改革,力求简化。一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肌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

小刁(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