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玩转上里古镇

家乡区县: 雅安市雨城区

韩家大院

韩家大院位于大水湾,系建于清道光四年前的四合院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极具建筑史学和审美艺术价值。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建筑选址、用料考究,布局科学合理。建筑工艺精妙绝伦,整个建筑的石雕地脚通气孔、柱础造型、镶嵌木雕图纹造型精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艺术才华,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追求富贵和谐的美好意愿。

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由龙门子和四合天井院组成的木结构青瓦屋面建筑群。以民间雕刻工艺著称。

双表摩岩造像

双表摩岩造像表现了上里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双表由基座、表柱、剩露盘和蹲兽构成。高浮雕为前景,以茶马互市、安居乐业等为内容;浅浮雕为背景,以民风、民俗为主线。水碾与节气、农事相连,寓意岁月轮回。整体构成“古铜钱”状。“唯吾知足”,告诫人们要知足,勿贪欲。

双节孝牌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坊高11.25米,坊前矗立着一对高12米气势雄伟的石桅杆,坊上镌刻有“双节孝”、“圣旨”。雕刻彩绘有故事、戏曲等,镌工精细,栩栩如生。

文峰塔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石质、空心、楼阁式,计五层,高8.5米,塔身为正六边形,从下至上逐层内收,宝瓶形刹尖。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其塔彰显了本地儒雅文风。

石佛岩

古场镇东边的石岩上,刻有许多造型各异的佛像,因年代久远,大都风化损毁。在一块上大下小的“楔型”石岩上,现尚存有清道光十四年所刻佛像数尊,历经200多年风吹雨打不倒,堪称奇迹。

十八罗汉拜观音

二仙桥南面,有数座翠绿的山包向着观音山。相传“十八罗汉”请观音赴宴,观音先考罗汉,出上联“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罗汉答“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双”,观音听了很生气,认为罗汉“红尘未了,六根不清”,便罚罗汉静坐思过,俗称“十八罗汉拜观音”。

石牛

系明代以前依天然巨石凿刻而成,石牛似卧似立,姿态逼真。传与石牛相对应尚有一石虎,至今未发现,有民谣曰:“石牛对石虎,银子万万伍,有人解得破,买下成都府。”

水磨、水辗

水磨、水辗是古人利用水的冲力来带动石磨、石碾对玉米、谷子等进行加工的工具。它反映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民谣曰:“家有团团转(水磨、水辗),胜过做知县”。说明曾经水磨、水辗的收入颇丰。

高桥

高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桥西端为上里古镇当年的米市,系古镇陈家为方便卖米而建。高桥为三卷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高桥又称清代立交桥。

平水桥

平水桥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整石搭建,因有水碾的蓄水坝,水面常与此桥齐平,称平水桥。其桥碑记载了建桥和修桥过程,刻有祥花瑞草、祥禽瑞兽以表现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的愿望。

踏水桥

踏水桥是用条石构成的列石。条石间距约一步,既让溪水流畅,又便行人通过,因溪水常常与条石面齐平,行人似踏水而过,故名为踏水桥。

二仙桥

二仙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两侧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宝塔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此桥与周围景色相映相融。相传,第三次建桥竣工踩桥定名时,有两位乞丐阻拦,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头,众人大悟,便名为“二仙桥”。

罗汉桥

位于黄龙溪上的罗汉桥,相传“十八罗汉”由此桥通过去请观音赴宴,故而得名。

红军标语长廊

1935年6月—1936年2月,红军长征北上途径雨城区期间,在中里镇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政治部,在上里、中里、碧峰峡镇等地刻下70多幅标语,内容包括我党早期的《十大政纲》等。在保留古镇原标语的同时,又收集复制20余幅石刻标语,建成了一条红军标语长廊。

徐向前指挥部

1935年6月—1936年2月,红军长征北上途径上里古镇期间,徐向前曾在“伍家湾”刘家设指挥部驻扎。

古戏台

上里古镇为川剧的发源地之一。古戏台由石木构建。雕龙画凤,栩栩如生。上里的川剧戏班安庆科社、群玉科社经常在戏台演出。

古场镇

上里古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因地处罗绳山而得名“罗绳”,明末清初“韩、杨、陈、许、张”五大家族居住于此,又名“五家口”。 “南方丝绸之路”古道穿境而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白马河与黄龙溪在古镇口汇合成“人”字形,拱护着古镇,乃天人合一之作。上里古镇,远山翠峰,田园秀景,与小桥流水,井字古街,石板小路和明清风格的戏台民居构成完美和谐的景致,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

茶马古驿

上里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凸凹的石板小路、拴马桩、上马石、饮马槽以及背夫们留下的深深拐子窝是茶马古道的历史痕迹。茶史博物馆对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茶马互市等有关物品、饰品进行着集中展示,再现了茶马古驿昔日的繁华。

喷珠泉

喷珠泉,泉水终年不枯,清澈见底的泉池随时都可见到颗颗珍珠般的气泡喷出而得名。喷珠泉的产生大概是气体随水排出形成。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书:“喷珠泉”。

时光清浅suny(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