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故城遗址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是东周至西汉时期著名的城邑,广为人们流传的齐将田单破燕复国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齐国濒临灭绝之际,即墨城在燕国大军重重包围之下,历时三年之久而未被攻破,虽然有人为计谋之功,但也足见即墨城墙之艰。经考古勘探,即墨故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今走访古迹,仍可见残存的千年城墙,为板夯而成,墙基宽达40米,高约5米,远远望去,千余米的残垣断墙仍可让人依稀分辩出当年即墨古城的崔巍之姿,想象出兵戟、火药、去梯锐不可挡之势。内城则是当年王公贵族的宫城府第,至今仍见金殿、点将台、东西仓贮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遗迹,可叹华阁清池楼殿珠履已是昔日风华,留得如此残骸让今人凭吊。除了遗迹之外,故城一带还多有文物出土,如铜弩机、戈、剑等,再现了古城的战争风云,七个直径80厘米的大型圆柱石础,简括出古城宫殿的宏大,另外还有铜钫、刀币、铜、铁、石范以及大型空心砖等,反映了古城生活、建筑状况。故城外之北群山中有墓葬400余座,范围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绵延15公里。这些墓葬多与故城历史有关。
即墨故城始建何时,今尚无定论。但《左传》襄公六年记,“齐侯灭莱”,建此城于原莱国之中。可知,春秋中期就有了即墨城。以后,即墨里屡有故事、事件发生,见诸史端,即墨城也以此为人们熟知。战国时,齐威王受谋士邹忌的影响,颇能体察民情。一般时间里,朝中大臣在评议地方官员的政绩时,众口一辞地说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大夫是地方太守中的贤能之士,而最差之太守应数即墨大夫。齐威王虽然表面上附和大臣,但暗地里派人去实地调查。《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齐威王“使人视即墨”,见到的却是“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完全不是左右大臣所描述的那样,说即墨是灾难城。原来即墨太守是个好官,只不过他不会给朝口大臣行贿罢了。于是齐威王不动声色,一天将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一块召来朝中,并在旁边烧了一锅开水。朝中大臣以为齐威王要处罚即墨大夫。不料威王对即墨大夫说,即墨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你劳苦功高啊!但你不会阿庚迎上,有人天天说你坏话呢。于是威王“封之万家”。然后齐威王又对阿城大夫说,你倒好,天天有人夸奖你,但你的人民却怨声载道,田地荒芜,你罪该当诛!于是将阿城大夫投进一锅开水中煮了。左右大臣大惊失色,纷纷跪地请罪。经过这件事之后,即墨成为全国吏治榜样,齐国吏治大明。
到战国晚期,即墨城更是扮演了救复齐国的角色。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大军故齐,不到半年时间,攻破齐国70余城,仅莒城和即墨城不下。即墨城在此罹难之秋,肩负大任,在齐国名将田单带领之下苦撑三年之久,后田单用奇谋出奇兵,出城破燕兵,并乘胜恢复齐国疆土,从此,田单,连同即墨城的名字一起铭刻青史。
楚汉战争中,项羽封三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后田市为田荣所杀。
汉初置即墨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胶东国,以齐悼惠王子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景帝三年(前154年),刘雄渠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被诛,国除。景帝四年,又以胶东郡为国,立子刘彻为胶东王,仍都即墨。景帝七年,刘彻立为皇太子,国除。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景帝复置胶东国,立子刘寄为王,都即墨。刘寄,谥号康王,是即墨故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曾“私作兵车镞矢,战守备”,谋图配合淮南王叛反,未果,后因此事情伤而死。康王临死之际,在一处山脚下安好墓穴,因为生前他儿子老喜欢照他的话反着做,所以康王反着自己的意思说,我死后葬在山顶上。不料,他儿子为了尽孝心,照康王说的话做了,将他葬于山顶之上。但山顶上很显眼,为了防止后人盗墓,又在其旁筑了很多的大墓,以此混淆真假,当时曾有民谚说:“康王坟、康王坟,离离落落到京门”。就是指此,康王之后传五世,至王莽代汉时,国绝。
东汉时,即墨为侯邑,至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在离其故城(今即墨市城阳一带)东10公里处另置即墨县,唐宋以后因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