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庙村位于大亚湾城区内,距离中海石化城不远,古豪宅就藏在现代民居中间。与当年的豪宅相比,民居就逊色多了。据妈庙村的老人家介绍,约300多年前,福建李氏家族南迁,捕鱼为生,兴建石屋,以抵御海风侵蚀。妈庙村多座古老的石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道旁,最为古老的是“四和堂”古石屋,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保存尚好。
惠阳区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村中的古洋楼。上世纪初,妈庙村中的大多数年轻人纷纷到香港“闯世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海外创业的村民都衣锦还乡盖洋楼。村中气派典雅的“蝴蝶楼”青砖均匀整齐,屋梁和窗户都有雕花等豪华装饰,为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它们一般为三层至四层。从木楼梯攀上楼去,窗外和顶楼前的大天台可观赏村中美景。 最为典雅气派的要数“李竹林堂”和“存卢楼”,“李竹林堂”是当时妈庙村同乡会会所,从香港等地回乡的乡亲召集商议村中大事的地方。“存卢楼”至今约有6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在当时属于时尚气派的洋楼。该会所正面有4根圆柱支撑着,共两层,楼上过道设有7个孔门,上有浮雕,显得十分豪华而庄重。“存卢楼”,采用进口的钢筋和罗马式圆柱修建,正面楼上有走廊,楼内外设有灯座,每层楼设有浴室。该洋楼外10米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据说,屋主雇请水夫手摇抽水至楼顶的水池中,再流经各浴室。洋楼顶层还修建了一个休闲亭子。“存卢楼”的设计就是在现在也不落后。
据妈庙村目前尚有30多座古宅基本保存完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日渐破落,个别已经成危房。有些屋主长年在国外,处于半丢弃状态。这些古宅应该成为大亚湾石化城的组成部分。
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位于镇隆镇大光山下,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总面积1.4万平方米。围屋宽128米、长108米,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围屋建筑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技艺,使用了大量的工艺品,使围屋显得古朴、典雅。传统技艺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砖雕、壁画等,它的瓷嵌技艺,在惠州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惠阳区崇林世居,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 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
围屋的墙壁上忠实地记录着历史,“文革”时的标语仍然墨迹斑驳。但檐角蔓生的荒草,告诉世人这里实已久疏人烟。
如今的叶氏后人已不愿再住老屋,纷纷在外面建了楼房,过上了现代生活。围屋已如同空城,只有两位老阿婆留恋着旧居,希望终老于此。其中一位姓唐的阿婆已年近九旬,她14岁嫁入叶家,26岁便开始守寡。她最喜欢讲的故事,就是指着北面青山上的天空,告诉听者,当年日本人的飞机是如何低飞至此,在围屋的后围投下一颗颗炸弹,其中一颗要了她丈夫的命。
有些主人将房屋租给了外来的打工者,月租三四十元。热闹时候还是有的,每逢中秋或春节,叶氏后人都要回来,在老旧的围屋门上贴对联,放鞭炮,在围屋中的祠堂拜祭先人,这座祖宅是他们心里的家族之根。
叶挺故居
惠阳区
叶挺故居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叶挺故居是叶挺的祖父叶沛林所建,到上世纪90年代时,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故居里摆设了150多件珍贵的照片、实物、文物,大致概括了叶挺的一生。于1978年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正式开馆。于2001年9月开始对叶挺故居进行修缮,并于2003年5月完工,同年9月重新开放。 叶挺纪故居自开放以来,成为惠阳区及周边市、县(区)的学校、机关、厂矿、部队、党组织等单位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党史和军事教育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