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学科有没有严格的证明方法?

家乡区县: 广州市从化区

人文学科的主观色彩比较浓厚,选择立场比去描述"事实"更为重要。因此,人文学科所谓的"证明"就是选择对立场有用的一切才来佐证观点,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增添主观色彩。
证明有一千种方法,并没有统一地公式。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前后一致,归纳严密,讨论充分,都可以称作好的证明。

而好的观点,如何引起关注比是否"正确 "貌似更为重要。好的观点,一定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可探讨性,甚至是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观点,而讨论的过程也可见其思辨性,既对正反两面反复探底。和自然科学不同,人文学科的论点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重塑和精炼,导师曾说,也许不是力求证明或证伪,只是展现素材在日积月累收集的过程中,是讨论会怎样演变,矛盾怎样展现就已经是个精彩的论文。因此,关注的并不一定是作者下了什么结论,而是作者证明过程中怎样分析更为有价值。

举个例子,在读ADORNO的文化工业的时候,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的话,觉得此文很"偏激",他狠狠地批判工业革命后大众文化的一切现象,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都认为这样不经意的意识统治,使民众会在娱乐至上,大规模复制的文化产品面前,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对真理的追求,失去反抗的意识,失去了批判的能力。固然,他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一切语言皆是往"死里说",后来明白,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把文化工业批判到极致,这篇文章会在许多"中庸之道",不痛不痒的论文中,销声匿迹,永远得不到关注,也永远得不到重视。因此,偏激,也是写论文的一种技巧,但是究竟效应如何,还是在乎证据的质量。

此外,有些论文中间证据引用却充满了矛盾性,记得好像是horkheimer的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他的论据却经常推翻之前的论点,导师说这是批判辩证法的应用。。。。

IN A WORD,人文学科的证明实在是"一千个人,都可以演一场精彩的哈姆雷特"。

吴文鑫的小号(2014-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