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安徽省临泉县

     临泉,古称沈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聃季载于沈地,建立了沈子国。公元前50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来楚国又灭蔡国,此处既属于楚,为楚国平舆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6郡,310余县,我县当时被设为平舆县。西汉时我县仍为平舆县,并要今鲖城镇设鲖阳县。东汉时仍为平舆县,鲖阳县改为鲖阳侯国,封阴庆为鲖阳侯。属汝南郡。

     两晋时期平舆、鲖阳两县仍并存。属汝现郡。南北朝时,此处为南北战争要冲,平舆、鲖阳两县先后废止。隋朝时实行州、县制。公元583年开始设沈丘县,复设鲖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唐朝时,公元618年在县境东南增设高塘县,6年后又废,公元627年,沈丘、鲖阳两县废。公元706年,重设沈丘县。属颍州。

     宋朝进,沈丘县属顺昌府。元朝时,沈丘县属颍州行省。姜寨、鲖城、瓦店属河南行省。元朝末年,沈丘城中百姓北逃,城空面废。明朝初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颍州。西部姜寨、瓦店,鲖城属汝宁府。公元1497年,在距今临泉县城西北30里的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复设沈丘县。

      清朝建立不久,沈丘镇属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公元1667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沈丘镇属安徽省阜阳县。1935年正式成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驻地在沈丘集。1947年10月临泉解放,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先后在临泉境内设临泉市、临泉县、泉阳县和泉南县;1949年2月又同归为临泉县。现我县辖33个乡镇,825个村民委员会,173.7万亩耕地,38.8万户,户籍人口230万人。

     沈子国公元前1115年,西周都城镐(hao浩)京城外,丽日高照,薰风习习,旌旗飞扬,号角阵阵。在一座高筑的土台上,周王朝的第二代天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正在大封功臣昆弟。受封者一个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其中一位叫聃季载的,他的封地,就是现在的临泉,当时叫沈地。他的封国,就叫“沈子国”。

      周文王有10个同母儿子,次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聃季载。周灭商后,周文王次子姬发为武王,给他的6个弟弟封了国,因大哥伯邑考在此前被殷纣王杀害,所以未封。其余的2个弟弟康叔封、聃季载因年龄太小,也未得封。因此,一直到公元前1115年,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才封康督封于卫,封聃季载于聃(聃、沈二字,古代意义同)。古书记载:聃,国名。季载,人名。伯邑考最长,所以称“伯”。蓁都统称“叔”。因载最少,所以称“季载”。

     沈子国在周王朝的位级,始封为侯国,但到周厉王时,被降为子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称同姓为“伯父”、“叔父”,异姓为“伯舅”、“叔舅”。宗法血缘关系把诸侯与周天子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

      沈子国与其他封国一样,虽为封国,但绝非独立之国。它要定期向周王朝纳贡,定期晋京朝觐,并听从周天子之命,率兵从征。如不履行义务,或冒犯了“周礼”,轻者要受谴责,重者要被处死。

     聃季载虽被封于沈地,但并未来到沈地。他的三哥周公旦看他很有才能,就把他留在周王室,任命为司空,管理全国的农耕和水利。他死后是不是葬在封地沈子国也未可知,但我县相传有老丘堆为沈子墓的说法。

     沈子国自立国后,中间数经战乱,历尽沧桑,风雨飘摇,但却一直维持到公元前506年才被蔡国灭掉,共有609年的历史。

    三县一市解放前夕,在我县境内曾经设过“三县一市”,就是临泉县、泉南县、泉阳县和临泉市。

     临泉县: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临泉。为把大别山根据地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接起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开辟沙南地区的批示,于1947年10月1日临泉县政府正式成立。下辖迎仙、长官、宋集、老集、陈集、艾亭、滑集、方集、吕寨、望远、高塘11个区。彭亚英任县长。驻地在临泉县城。

网络营销能力秀!

雨霖铃(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