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雨1938年出生在山西绛县柳庄村一个书香门第,受父辈的影响,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读书之余,刻苦临摹名人碑帖;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化度寺塔铭》、王羲之的《兰亭序》等,都曾被他细心揣摩。笔用秃了无数支,纸写废了几堆;纸用完,墨告罄,他就用黄泥当墨,红瓦作纸,一遍遍地练;写得瓦上积满黄泥,就用小刀刮下来,扫一扫接着在瓦上练。
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的书法在当地书界崭露头角,以至在他20岁出头时就被县上从教育部门调到文化馆,专研书法。文化馆浓厚艺术气息的熏染,使他的书艺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连续两年分别在北京农展馆和山西省工人文化宫的工业展览中被聘为文字书写员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兴趣颇浓。当时如果不是县上三番五次地往回要人,说不定他还真被“挖”走了呢。
人虽然一直在绛县,但张豪雨痴迷书法的初衷始终不变。这以后,他又担任了县人大文教工委主任,直至1998年退休。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手中那支毛笔时刻不离左右。工作之余,他不时秉笔濡墨,展纸写练。外出办事,总要四处走走,不是拜访名家,便是专注于标语牌、广告栏,悉心琢磨那上面的书法技艺。平时不管干什么,只要一落座,就用食指在膝盖上不断地研练,致使其裤子膝盖处与别处总是迥若两布,并会早早损坏。有时为了把一个字写好,他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天晚上,他睡觉中梦到一个字如此写时便结体奇巧,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从床上弹了起来,顾不上穿衣,照梦境认真书写到纸上。每每我去他那里,他都在认真写字。外面无比纷繁精彩的社会,对他没有多大的诱惑力。他一心一意写他的书法,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劲头。面对浮躁的生活和热闹的书画市场,他很沉寂,犹如一泓泉渊,静静地陶醉在书法世界里,默默地潜流在艺术的深山丛林里。他在净与静、孤独与独立的个性里,打造自己的书法世界。从他的书境中,我感觉到他一颗执著的心、无尘的心、平和的心。正如他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写的:亲近孤独,亲近寂寞,亲近自然。“三亲近”是他书法艺术的灵魂。
功到自然成。张豪雨一直都在潜心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汉字的载道特质,把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融入到书法之中,使字里有了精神气象,彻底超越了写字的“技法”层面,而进入了一种高境界。超越了写字的“实用”层面,而达到艺术的灵性,从而丰盈了艺术情愫,升华了创作境界,使其书法风格独成一体。尤其是他的行楷、榜书,主张意在笔先,欲书之时先摒弃主客观的内心重负,绝虑凝神,心正气和,理清思路,轻身进入艺术境界,使创作专注、纯粹、空明、澄澈,自始至终流动着文雅润泽的气息。故专家对其有“其书章法严谨,布局奇巧,端庄稳健,豪放凝重,如蛟龙之遨游,若泰山之耸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的震撼”之评价。其作品多年来数十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展,并获金、银、铜等各类项奖,其中1999年参加了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和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在徐悲鸿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传略及作品入编《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全》、《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今日中国书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多部专辑。
张豪雨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仅担任绛县书协副主席、绛县诗联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而且还是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邀书画师、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荣誉院长、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院士。他还获得了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等称号,并荣幸地出席了海外华人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相约北京”国庆座谈会,相继赴日本、越南,以及欧洲11国进行文化交流,参与在维也纳、巴黎举办的中国书画名家作品“2005金秋国际展”(获金奖)。
虽然名声愈来愈响,但张豪雨并没有飘飘然。在他书法的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着“写经会意,不违其心;气韵灵动,不越其轨;运笔揣意,尽显经文之要义;情真意实,如参禅入境之虔诚”的经典圣意,一如他向来素心洁行、淡泊专一、修身立志的人文追求和性格情调。
张豪雨满怀净化陶冶世人之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他独具魅力的字,给文化一种张力,给世俗一泓清泉,给众人一个静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