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因南有百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百强名县、低碳旅游示范县。
灌云县位于中国华东、江苏省东北部,地属连云港市,处在连云港市区与宿迁交界之间,东面濒临黄海,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相望,南接江苏省灌南县,西与宿迁市沭阳县交界,北与连云港市区、东海接壤,国父孙中山先生因其地处灌河与云台山之间而正式命名为“灌云”。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灌云县总面积1542.73平方公里。
灌云生态环境优越,生态城市特色日益显现。地貌以平原为主,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县内有大伊山等七座低矮孤山,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品质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产品标准。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饮用水源水质较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6.5%;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国家规定标准;灌云县为古海州属地,人文荟萃,古迹名胜较多,文化底蕴深厚。
灌云历史悠久,据《尚书·禹贡篇》记载,灌云县境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的徐州之域。西周时地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属郯国,归越地,旋为楚域。秦时是朐县的一部分,先后分属薛郡、郯郡。汉代属东海郡。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改朐县为朐山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首设海州于龙苴(今龙苴镇),统辖6郡19个县,灌云县境为东彭城、海西、东海3郡的领地。北齐年间,海州首邑从龙苴迁至朐山,县境乃为海州辖地。至隋、唐、五代十国、宋、金仍为朐山县的一部分,隶属海州。元朝时属海宁州。明初改海宁州为海州,朐山县撤销,县境并入海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设县,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灌云二县,县治始设板浦。因南带灌河水,北枕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为县名,与东海、沭阳、赣榆合称海属4县,属徐海道。1933年3月,江苏省划13督察专员行政区,灌云属东海行政区辖地。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灌云县境内拥有宁连、汾灌、连徐、连盐等四条高速公路。204国道、236、324、242(在建)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城畅乡通,集高速、国省干道、县、乡村道路与水上交通为
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已初具规模。县城规划区面积51.8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28.3%,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环境优美宜人。灌云县自动电话网全部实现了交换自动化,传输光缆化,并建成了无线市话网,装机容量21.6万门,现有用户1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7部。移动通讯实现无缝隙覆盖。
灌云县获得了“全国旅游百强名县”、“全国低碳旅游县”“中国豆丹美食之乡”“中国名厨之乡”等荣誉称号。灌云县共有国家AAAA级景区1家,国家AAA级景区2家,国家2A级景区1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