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碾为麻石质地,市区塘尾街出土,共六件,藏市博物馆,现在东江民俗文物馆展出。布碾长约1.3至1.5米,宽约0.35米,高约0.6米,重约200多公斤。其中一块布碾表面刻有一简体的“陈“字,而在布石碾的侧面则刻着两个繁体字,因年代久远无法辨识清楚,从轮廓推测应为“一号”二字。布碾为清末民国年间文物,初步推测为压布染色之用。使用时,布碾上置两扶手竹竿,下设一凹槽,用来固定成卷的布匹,布石碾嵌在凹槽中,压布工人站在布碾上,双手握紧竹竿,双脚分开,前后左右摇摆,利用人和布石碾的重量,将布匹压实。经过压实工序的布匹不易脱色,表面更加平整光亮。
据附近的居民介绍,这些石布碾一直摆在各家门前,直到上世纪80年代修路时才埋入地下。一位60多岁的老阿婆回忆:“这里在解放前还有个织布厂,布石碾应该有一二十块之多。始初,大家都把这些布石碾摆在门口当座椅,茶余饭后就坐在上面纳凉。”从这些出土的布石碾来看,惠州市区塘尾街一带应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织布厂。
这些石布碾是我市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填补了我市手工作坊类民俗文物的空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