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简介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东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髻钵,分水岭海拔1101.9米,从源头至广东龙川县合河坝河段称寻乌水,合河坝以下始称东江。干流流经龙川、东源、河源、紫金、惠阳、博罗、东莞等县市,在东莞石龙镇流入珠江三角洲。石龙以上河道全长520公里,总落差440米,平均坡降0.39‰,集水面积2704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6%。
东江发育于中生代北东—南西向的构造断陷盆地中。喜马拉雅运动使东江大断裂两侧形成多级剥蚀面,沿东江断裂带的河源、灯塔、龙川等盆地被两侧山地流水切割使盆地连通,逐渐形成东江干流。合河坝以上河段为东江上游,河道长138公里,平均坡降2.21‰,处于山丘地带,河床陡峻,水浅河窄。合河坝至博罗县观音阁河段为东江中游,河道长232公里,平均坡降0.31‰,龙川以下山势逐渐展开,在观音阁附近左岸为丘陵区,右岸为平原。观音阁以下为东江下游,河道长150公里,平均坡降0.17‰,两岸为平原区,河岸有堤围,河中多为不固定的沙洲。
东江流域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呈一系列北东向的谷峰相间的地貌特征,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流域内最大的平原为惠阳平原。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25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7条。贝岭水、新丰江、西枝江为东江较大的主要支流。
东江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但也十分薄弱,洪涝干旱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对东江的治理开发加快,并独具风格。水库、电站融防洪、发电、交通、改善环境为一体,使东江成为一条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河流。
1960年10月在河源市新丰江兴建的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供水、灌溉等功能的新丰江水库第一台机组投产。水库控制集水面积5730平方公里,总库容139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1亿立方米,总装机29.25万千瓦,年发电量9亿千瓦时,是广东最大的水电站及防洪水库。水库的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8倍,湖面广阔,当地形容为“秋水共长天一色”。新丰江水库蓄水后,曾发生了频繁的地震。其中1962年3月19日发生震级6.1级、震中烈度8度的大地震。地震随水库水位升高而发生和加强,故为水库诱发地震。1963年始地震进入衰减过程。科学家们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抗震加固方案。有关部门对水库大头坝进行了加固,并将坝后填封,加建泄空隧洞。
1975年在合河坝纳贝岭水处建成的以航运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功能的枫树坝水库,控制集水面积5150平方公里,总库容19.4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8亿立方米,可将老隆镇20年一遇洪峰流量683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安全泄量3000立方米每秒。电站总装机1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8亿千瓦时,承担了广东省电网部分调峰任务。
1985年在惠东西枝江上建成的白盘珠水库,控制集水面积856平方公里,总库容12.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亿立方米,装机2.4万千瓦,年发电量0.88亿千瓦时,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
目前,东江流域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座水库为调节东江中下游的洪枯流量和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丰江水库建成前的1959年6月,东江流域发生近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博罗站归槽洪峰流量为12800立方米每秒,造成东江中下游万亩以上堤防25条垮了20条,受浸农田142万多亩。而在1966年6月东江发生同样的特大洪水,博罗站还原洪峰流量为14290立方米每秒,由于有新丰江水库拦蓄,使博罗站洪峰流量削减为10200立方米每秒,除垮了一些小堤外,其余堤防均安全度汛。枯水期通过水库调节流量,实现一水多用的作用,则更显著。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龙川、河源、岭下和博罗等站枯水期各级保证率的日平均流量约为建库前的3倍,其中博罗站最枯流量155立方米每秒,为建库前的5倍,稀释了水体污染物的含量,为东深供水工程和沿江城镇用水提供了水量和水质保证。同时,龙川至惠州段枯水期水深由0.3~0.6米增至0.6~0.8米,通航船只吨位由30吨增至50吨。三座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排涝、压咸等综合利用上取得良好效果。三库联合调洪,可将博罗站100年一遇洪峰流量削减为20年一遇流量。
东江流域在广东省境内共兴建了蓄水工程7319座,总库容194.6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44座,总库容分别为174.37亿立方米和9.93亿立方米;江海堤围2267公里,捍卫耕地面积197万亩和人口259万人;水电总装机75.32万千瓦;年供水量54.24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2平方公里,占原有水土流失面积的98.5%。东江在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中,是实行库堤结合、泄蓄兼施、以泄为主、综合利用最有成效的一条河流,已基本解决常遇的洪、涝、旱、咸、潮等灾害。开发水电,发展城镇供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深供水工程是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由我国政府为协助解决香港同胞饮用水困难而兴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使香港改变了过去不能全日供水的局面。

tweety(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