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间信仰(二)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十一)十二奶娘庙

民国时期在桥东惠新西街万德巷内设有一间育婴堂(现惠州市第四小学老师宿舍楼所在地),是当年专门收养那些贫苦人家弃婴而设立的慈善机构。其经费来源靠社会各界的善长仁翁赞助善款维持。聘请多名妇女保育人员负责管理和哺育调教婴儿。堂内设有形态各异的十二位奶娘塑像。其中有哺乳的、教唱儿歌的、催眠的、看小儿图书的、讲故事的及戏耍玩具的等等,形象非常迫真可爱,吸引了城内许多有好奇心理的妇女带着小孩前来参观。后该堂因经费来源不足,入不敷支而解散,堂内的一批弃婴,先后被社会上那些没有生育的人家收养,而那座空屋及十二奶娘塑像仍放在那里,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久而久之,群众便改称它为十二奶娘庙。据说城内群众家中婴儿遇到头烧发热、身体不适时,抱往那里参拜一下十二奶娘,求点神水回去服食,煲热水洗个澡,很快就会痊愈,平安无恙。因而人们认为十二奶娘育婴有术,引来不少群众叩拜,香火颇盛。

(十二)姑婆庙

姑婆庙,原址建在下角埔前现惠环卫生院,庙内供奉着青草姑婆塑像。相传青草姑婆是位神医,药到回春。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普遍贫困,缺医短药,一般人生病时,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无钱求医诊治,更谈不上住院治疗,只能吃些清凉解毒凉茶或采摘些药草回来煲水煎服。据称青草姑婆这位神灵有菩萨心肠,专为劳苦大众医治各种奇难杂症,只要到那里去求张神符化成仙水,取回一些青草药头煲透后服用,病者很快更见痊愈,非常灵验。因而姑婆庙便成为广大贫苦群众的神医偶像。该庙建筑面积仅是四五十平方米,有专人管理,每年前往拜祀的人很多,抗战期间,一些虔诚的信徒曾发动群众乐捐善款,在庙前组织打醮活动,请来和尚做法事,超渡众生。

(十三)华光庙

华光庙,原址设在桥西府前横街都市巷尾对面。该庙于解放前几年已被当时惠阳县警察局征用为办公用房,解放后分别先后成为民办光明小学及惠州市第一小学校舍。庙内原供奉着三只眼睛的天神华光神像,据说他高大威猛,武艺超群,法术无边。在他面前出现的一切妖魔鬼怪,只要他睁开中间那只神眼一望,便原形毕露,无法逃遁。由于他武艺高超,被古代戏剧界艺人奉为华光先师,凡在戏班里想学武打戏的艺人,首先必须履行参拜华光先师仪式,然后才跟随戏班内的武打师傅习艺。据说解放前外地戏剧团前来惠州城内演戏时,在演出前均得由该剧团的班主率领全体艺人前往华光庙拜祭华光先师,祈求其保佑在演出武打戏过程中不出意外事故,平安大吉。此外,在古装戏剧团驻地内,均设有华光先师神位,艺人们早晚都要在神位面前烧香叩拜。

(十四)北帝庙

北帝庙,原址设在府城万石坊,现为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庙内除供奉着北帝神像及其他许多文武大神塑像。相传北帝是天上玉皇大帝派驻人间负责管理其他大小天神的高层领导者,权力至高无尚,有绝对权威,香火亦很旺盛。

(十五)姜太公

我国历史上周朝大将姜子牙助周灭商,一统天下。据传姜子牙神通广大,懂得各种法术,能布兵摆阵,驱魔镇邪,战无不胜,被后世称为姜太公。从旧社会至今,凡是搞土木建筑行业的营造商,在其办公地点及住宅内,大都设有姜太公神位,藉以辟邪镇妖。最近几年,惠州人购买住宅装修时,亦兴起一种仪式:在请工人施工前,用大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几个大字,贴在大厅内的墙上,并先由户主烧香叩拜祈祷一番后,才由建筑工人破土动工,以求开工大吉,成为惠州民间信仰的新兴俗例。

(十六)石将军庙

石将军庙,原先建在下角糖厂附近东江防洪堤下面。“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被当年的红卫兵毁掉,并将红麻石雕刻成的石将军神像抛到东江河去。1978年冬因东江河水乾涸,神像头部露出在江边的泥沙上面,被下角村民发现,认为是菩萨显灵,石将军再现,是一件大喜事,象征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信息很快轰动全城,很多群众均前往瞻仰。后来下角村热心群众发动捐筹了一笔善款在原址重建一座石将军庙。建成至今,城内很多信众前往拜祀。

(十七)泰山石敢当

解放前,惠州城内有不少地方均可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或者长方形的石块,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并用鲜红色油漆涂上去,格外醒目。据说“泰山石敢当”可以起到辟邪镇妖的神奇作用。据笔者走访获悉:桥东晒布场与咸鱼街交界处有一条小河涌,河涌上游是塘下(现称上板塘及下板塘,下游是西枝江。平时,水东街靠近塘下一侧商店及晒布场居民群众的生活污水经过塘下流向西枝江河中,而每年五月龙舟节前后洪水季节来临时,河水暴涨,通过该小涌涌进塘下变成一片汪洋。在河涌上面有一座小石桥,每当西枝江水上涨时,水势汹汹涌进塘下空地,附近居民群众晚饭后便由家长率领着小孩,到小桥旁边游泳作乐。有的小孩刚学会一点游泳技术时,竟背着家长邀约一些小朋友三五成群到桥边去游泳,有的甚至不顾危险从石桥顶上跳进河中去,因而每年洪汛期间,均发生小孩溺水身亡的不幸事故。附近群众议论纷纷,认为那个地头有秽气,应该辟邪。于是便在近晒布场桥边竖起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竖碑时特地宰杀了一只大雄犬,用狗血淋在石碑上,以辟邪镇妖。据说自从竖起那个石碑后,该地段小孩溺水事故便很少发生。

(十八)龙母(王)庙

龙母庙,原址在下梅湖白沙堆村的东江河边,是惠州至博罗步行者必经之渡口。那里有个横水渡船码头,码头旁边就是龙母庙。庙内供奉着龙母娘娘及海龙王的神像。在旧社会,水上人家(惠州人俗称“艇家仔”)遭陆上居民歧视,不准在岸上建房居住。全家老少只能挤在小小的渔船上,飘泊在江河水面上以船为家。一艘小小的渔船,既是他们捕鱼摸虾摸蚬的重要生产工具,又是他们永久居住场所。渔民们长年累月在水面上劳动与生活,经常与江水打交道,稍不留神掉进江河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尤其是每年台风季节,遇到台风暴雨袭击时,险象横生,更令人提心吊胆。万一不幸出现翻船事故,则倾家荡产、人财两空。据传海龙王及龙母娘娘是专职管理海事安全的天神,故所有水上人家均供奉龙王龙母为最高天神,每逢重大节日,渔民们均会专程到龙母庙去烧香跪拜。此外,在每只渔船尾部设置龙王、龙母神位,晨昏一柱香,祈求海神保佑船只安全、通行无阻、老少平安。这已成为水上人家的风俗习惯,代代相传至今。

(十九)准提阁

准提阁,位于惠州西湖孤山右侧的一座小山顶上,系惠城第一次沦陷时永福寺被日寇烧毁后于1939年重建的一座庙宇,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属佛教,内供奉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王母娘娘等众位天神塑像。由一位姓杨的斋姑负责住持,与其他几位斋姑负责管理。在当年惠城周围所有寺庙中,供奉十八罗汉神像的仅此一间,故吸引了不少信男信女前来瞻仰和参拜。解放后于1950年冬惠州开展一场打击取缔反动会道门运动,破除迷信,该庙宇列入清理范围,所有神像被毁掉。该座空庙后被驻惠部队征用。直至前几年,政府应惠州广大群众要求,才重新筹款在原址新建一座准提阁庙,其建筑面积及规模均比以前宽敞和壮观,并有众多出家和尚在那里住持和管理,前往参拜者络绎不绝。

(二十)鲁班先师

我国古代有位民间建筑名匠,名叫鲁班,头脑特别灵敏,聪慧过人,所发明创造的许多技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鲁班去世后,后世人凡是建筑行业的泥水、木匠、打石等三行从业者,均要拜鲁班为先师。解放前惠州民间的三行会馆,均设有鲁班先师神位,定期拜祭。

(二十一)家神

惠州民间信仰,除了信奉众位天神外,还很信奉家神,如住宅内的“门官”(门神)、“地主”(土地神)、“五龙灶君(厨神爷) ”及历代祖先神位。自古以来,惠州人每家每户均在其住宅内设有以上家神的神位。“门官”神位一般设在屋内大门边的墙上。据传其主要职责是保门户安全,防止其他妖魔鬼怪入室伤人,类似人间的门岗卫士。其神位是用木板或红纸上书“天官赐福”四个大字,两边的对联是:“朔望三叩首,晨昏一柱香”。“地主”是家宅中的土地神,据传其职责是保护户主兴旺发达、合家平安。神位正中写着“本宅地主神位”,两旁对联是“土旺人兴旺,神安宅亦安”,或“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五龙灶君”(惠州人俗称“灶主阿公”),据传其主要职责是管理住户主人全家丰衣足食等日常生活事宜。神位正中写着“五龙灶君神位”,两旁对联是“上天奏好事,落地保平安”,或“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据传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君要上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该住户主人一年来所作所为,好事坏事如实上报,待到除夕晚上灶君从天庭返回人间,继续履行其职责。此外,正厅的神台上,要供奉住宅户主的祖先牌位(用上等木料制成),并用金色漆油写上“×门堂上始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两旁对联是“世代缘流远,宗枝奕叶长”。家中的子孙后代,凡举办寿诞、男婚女嫁、新添男丁等喜庆事宜及逢年逢节,均要举行拜祭祖先仪式。

容日伟(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