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儿 歌
落大水,发大风
落大水,发大风,阿姨烧水捋鸡公。鸡公飞落红花树,吓倒阿姨面砵红。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捋:宰杀。面砵:脸面。
囊儿蓬蓬飞
囊儿蓬蓬飞,阿姨拈你尾。拈唔倒,拈到一条禾秆草!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囊儿:蜻蜓。拈:以拇指和食指夹住。
点儿儿
点儿儿,放虫飞,大虫飞抛去,剩落虫仔叫阿咪。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点儿儿:在惠州,大人唱儿歌,每以其手指点小儿指尖,并以“点儿儿”或“点指指”起头。飞抛:“抛”表示某一动作或过程已经完成和结束,如“食抛”意即吃过了,“飞抛”则表示飞走了。阿咪:惠地客方言对母亲的称谓。
排排坐
排排坐,食粉果。唔还钱,割耳朵。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麻雀仔,嘴喳喳
麻雀仔,嘴喳喳,有嘴话别人,冇嘴话自家。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话:以言语纠正别人的行为。
打掌仔,打哇哇
打掌仔,打哇哇。有就食,冇就罢。唔好去人家门前眺,眺得多,人晓话。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打哇哇:大人(或小童自己)用手掌有节奏地拍打小童张大的口,使其不断呼出的气流发出哇哇声。眺:于远处以目光相乞。晓:会。
打掌仔,买油油
打掌仔,买油油,红花抛落任水流。大姐有钱嫁东莞,老妹无钱嫁惠州。人话惠州江长好水路,唔使竹篙船自流。大锅煮鱼圆盖冚,细锅煮鱼圆碗兜。坐落自有金脚椅,目训 落又有金枕头。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唔使:不用。冚:盖住。兜:装起。目训 落:躺下、睡。
打掌仔,打薄刀
打掌仔,打薄刀,打畀阿姨剃面毛。阿姨打我三巴答,我打阿姨三竹篙。长长竹篙打榄仔,短短竹篙拨石榴。石榴打仔叮叮转,槟榔带籽结成球。阿公有牙食榄仔,阿婆冇牙食石榴。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畀:给。巴答:巴掌。榄仔:橄榄。拨:持长物扑打。叮叮转:指石榴悬挂树上,如风铃般随风摇转。
鸭嬷,鸭嬷
鸭嬷,鸭嬷,叽哩呱啦,生春畀人食,自己食鱼虾。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春:蛋、卵,卵古音鲲,鲲声转为春。生春:下蛋。畀:给。
打布勾
打布勾,艳锄头。锄芋仔,壅芋头。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打布勾,艳锄头:人坐椅上,两腿相叠,下脚著地,上脚翘起,让小儿承坐其上并上下左右不断摆动;脚翘起,状如布勾和锄头。“艳”是记音字,与“打”同义,意为上下晃动。
锄芋头
爱牯乖,爱牯目训 ,目训 醒一觉来担粪。担粪落田壅芋仔,芋仔出芽插插齐。芋头锄归畀妹煮,芋仔锄归传上楼。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是一首母亲抱着儿子吟唱的催眠曲。爱牯:对小儿的昵称。乖:听话。目训 :睡觉。插插:“崭崭”之声转,整齐貌。传:传递;运送物件,下递上接。
打筲箕
打筲箕,卖逆糍。糍蒸粄,粄蒸糍。糯米蒸糍搭搭软,粘米蒸糍硬过铁沙梨。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打:编织。筲箕:竹编的盛物器具。逆糍:又称“捏糍”、“饵糍”,惠州“十月朝牛王诞”的应节食品,类似北方的糍粑。搭搭软:搭搭,搭拉状,形容逆糍非常粘软。
拨凉凉
拨凉凉,阿妳莳田女打秧。阿妳转来担饭食,阿女该头饿断肠。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拨凉:搖扇纳凉。阿妳:母亲,妳读如“奶”。转:归,回家。该头:那边,另一头。
阿哥哥
阿哥哥,上山织盒箩。织得多,娶只红花女。织得少,娶只大食婆。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盒箩:用竹篾编织的圆形盛物器皿,有盖。只:个。
落水天
落水天,阿妈带我去姐婆边。姐婆烧水焖糯饭,姐公开笼捡银钱。贡多银钱都唔爱,爱条牛乸带仔转去好耕田。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落水:下雨。姐婆:外祖母。姐公:外祖父。贡多:这么多。转:回家。
嘀嘀嘀
嘀嘀嘀,扫净地堂耕故丝。问下爷娘耕几多,耕多六丈做爷衣。爷着白衫骑白马,女着红裙转外家。大路堂堂好跑马,路边井水好煲茶。大姐煲茶唔好饮,老妹煲茶香桂花。桂花跌落蒲桥水,手抓唔到竹篙扒。竹篙扒,来织麻,织麻唔得媒人到,一合丝裹二合花。大嫂出来捡一对,恭喜晚姑嫁秀才。嫁畀秀才银又少,嫁畀老爷银较多。不如嫁畀苏州佬,朝朝起身卖绫罗。又有胭脂点嘴唇,又有头油连水粉。水粉搽面白恤恤,头油搽髻乌律律。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嘀嘀嘀:象声词,指唢呐声,依次读上、去、入三声。耕:纺绩。外家:娘家。唔得:恨不得。苏州佬:泛指江浙一带来做买卖的商人。白恤恤:形容脸面白嫩有光。乌律律:形容头发乌黑发亮。
月光光,照地堂(二首)
月光光,照地堂。骑白马,过莲塘。莲塘一粒珠,打扮秀才去读书。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食槟榔。槟榔香,食仔姜。仔姜辣,捉其曱。其曱骚,买蓝刀。蓝刀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把刀。刀切菜,买锅盖。锅盖圆,买条船。船屙底,浸死两只日本仔。一只浮抛头,一只沉落风门坳。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及近郊。其曱:蟑螂。浮抛头:浮出了水面。风门坳:地名,与梅湖隔江相望,旧时有渡口,今属惠州小金口。
月光光,照四方
月光光,照四方,照到广东人捋羊。捋得羊皮蒙鼓打,打鼓咚咚去娶娘。娶得娘归拜老大,拜抛老大拜爷娘。拜爷拜百拜,拜姐拜千千,我姐眠燥又眠湿,我爷一觉不知天。出麻出痘娘辛苦,我娘操尽几多心!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第五、六句的“娘”指妻子,其余各句的“娘”指母亲。老大:老年人,长辈。拜抛:拜过了。爷:父。姐:母。燥:读如“遭”,其义为“干”,与湿相对。不知天:不知时间的早晚。麻:麻疹。痘:水痘。
扇子歌
扇子有扇风,时时在手中。有人来借扇,先问老太公。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摆儿茶
摆儿茶,请亲家,亲家唔来请自家。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摆儿茶:小孩子的一种游戏活动。
老鼠仔,打千秋
老鼠仔,打千秋,打泻大哥一罂油。大哥转来闹大嫂,大嫂绩麻嘴揪揪。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打泻:打翻、倒出。闹:责备。嘴揪揪:撅起嘴巴,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查莲子
查莲子,子连牵,查到观音脚面前。水淼淼,入茶壶,茶灯盏,水瓜葫。左手弯弯转,右手到河源。河源到水口,水口到木棉,木棉树下撒金钱。撒一百,撒一千,问下雷公劈奈边。十字将军擎起手,古灵精怪奈谁边。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岁数较大的儿童在玩一种近似击鼓传花的群体游戏时所唱,歌止则猜传递的小瓦片捏在谁的手中。水口到木棉:水口、木棉,均为地名,水口即今惠阳水口,木棉村在惠阳马安。奈边:哪边。奈谁:谁,谁人。十字将军:指两个手掌。歌至此句,参加游戏者均须捏着拳头,高高举起,以便猜者观察判断小瓦片藏在谁的手里。
猜谜歌
一点一划长,一撇到西江,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光。
一点一划长,二字口来装,两边丝缭绕,蚕虫卧中央。
一点三划长,口字往下装,侧边加五口,问你乜惹样。
【附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惠州的一首猜字儿歌,多为学前或刚入学的儿童晚上在街头月下集体玩耍时唱。歌分三节,每节猜一字。第一节的谜底为庙的繁体字“廟”;第二节的“缭绕”读如“桥了”,谜底为蛮的繁体字“蠻”;第三节的“乜惹”意即“什么”,谜底为语的繁体字“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