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我国山东省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揭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的序幕,随即扩大到全国,几十万学生出现在运动的前头,并有工人及各阶层人民参加。运动波澜壮阔,影响深远。
我当年20岁,就读于广东惠州的省立第三中学二年级,曾亲身参与五四运动。回忆六十年前的往事,犹历历在目。
广东省立第三中学的前身为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畔),为粤东有名的学府。三中学生近五百人,是惠州唯一的中学。我们同学当时看到报纸登载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的消息,无不敌忾同仇,义愤填膺,立即响应,以省立三中全校学生为主体,联合全城各小学实行罢课,举行示威大游行。
我校同学公举毕业生黄佩伦(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肄业)、蓝祥奎(考入广东政法专门学校肄业)两位为惠州学生界代表,参加广东全省学生联合会,取得该会的联系和指导。
当时广州学生界采取“打倒三大亡国公司”①、“抵制劣货”②的爱国正义行动,消息传到惠州,销售日货的奸商大为震惊。身为惠阳县劝学所③所长的李望山,竟利欲熏心,包庇奸商,暗中将日货偷运入孔庙仓库保存。我们学生侦悉,大动公愤,组织百人队伍冲入孔庙,打开仓库,将日货搜出来,当众全部烧毁,以示彻底抵制和禁绝日货。围观的群众无不鼓掌赞好。李望山和极少数奸商慑于群众力量大,不敢阻挠。省立三中进步教师黄佐对学生焚烧日货的爱国行动甚为赞赏,鼓励我们同学坚持斗争,叫同学们都用白话文各写一篇《焚毁劣货记》文章,广为宣传。但也有个别教师反对,如国文教师杨寿宜,口不离“之乎者也”,思想较为保守。他不反对焚毁和抵制日货,只反对提倡白话文。他认为作文满纸“的”、“么”、“了”,不似文章。
继群众示威游行和搜查焚毁日货之后,我们省立三中同学组织两支宣传队伍,一支宣传队有严君肃、李济博等三十位同学,在城区和附城开展宣传活动。另一支宣传队有十余人,由我率领,队员有叶德良、丘东晖、何寿仁、陈肇词、叶林修、林承欢、丘萼华、张燊儒、练竞生、丘子贯、丘斯强等同学,负责落乡巡回宣传,主要宣传反帝、反封建、提倡新文化、打倒孔家店等。
宣传方式首先是唱歌,吸引大批群众后,就慷慨激昂地演讲,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痛斥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腐败政府,继之是演白话剧。
我们附城和落乡两支宣传队向群众宣传,唱的歌词是:“头顶中国天,脚踏中国地,食吾中国饭,着吾中国衣。芸芸四万万,良心应未死。良心既未死,奈何忘国耻?从前伤心事,屈指不可计。但论‘五•九’日④,试问何等事?况复和平会,依然无公理。吾国将不国,国民知不知?”歌词通俗易懂,是表演式的大合唱,唱时手舞足蹈,抑扬顿挫,声泪俱下,听众都受到感动。
我们宣传队演出的白话剧,是采用广州学生组织的“广州民乐剧社”编的独幕剧本《打倒孔家店》。内容是:有一个尊孔的教馆先生,见学生带一个大饼上课,垂涎欲滴,乃对学生说:“子来前,吾语尔,尔知此饼之制作乎?无极生太极,当初粉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定八卦,于是乎秦始皇席卷而有天下”,把饼拿到自己口里吃了。学生见先生骗了饼吃,大哭一场。先生又劝那学生说:“小子有知,听到秦始皇行暴,痛哭流涕,孺子可教也。”是针对尊孔派的一幕讽刺剧,当地一名逊清遗老练吉祥,原是一名秀才,看了此剧极为反感,大骂我们学生“须眉男子,竟扮成巾帼妇人,成何体统?”另一绅士练靖波则极赞成我们宣传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亲书一联送给我们学生宣传队,上联云:“粉面油头,现身说法;”下联是:“晨钟暮鼓,唤醒世人。”
我们罢课落乡巡回宣传,都是伙食自备。宣传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时值夏季,天气炎热,在烈日之下奔走活动,较为辛苦。附城宣传队的李济博同学,落乡宣传队的何寿仁、陈肇词同学,均不幸中暑不治身亡。我们省立三中全体师生联合惠阳县各界为三位牺牲的同学在惠州城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当时名叫公祭)。参加追悼大会和致送挽联的甚多,我本人也亲书一对挽联表示悼念,上联是:“居同校,学同书,切磋琢磨,受益滋多,讵料三子云亡,遽别丰湖成永诀;”下联是:“过相规,善相劝,促膝谈心,感情素厚,可怜一病不起,数行涕泪泣英魂。” 注释:
①指专推销洋货的广州长堤先施百货公司、永安百货公司和下九路真光百货公司。
②劣货指日货。
③县劝学所后改名为县教育局或教育科。
④日本帝国主义l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为了换取日本政府支持他称帝,竟然于5月9日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