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风俗拾趣”之十一:瑞狮登门贺新年

家乡区县: 广东省吴川市


多层叠罗汉舞貔貅

每年春节期间,吴川市城乡都有醒狮上门贺年的习俗,因为民众认为瑞狮拜年可驱邪消灾,瑞气吉祥。热闹的狮队既搅热了新年节庆,也增添了节日气氛。

热闹的狮队既搅热了新年节庆,也增添了节日气氛

在吴川,初一当天除却此起彼落隆隆的鞭炮声外,听到的便是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的狮队的锣鼓声了(城区禁炮后就只有听到锣鼓声了)。这些狮队都是由本乡本社组队,专门为本境份(依照旧例划分的社乡境址)内的乡亲贺年祈福的,也有城郊乡村狮队进城为商铺贺年或为由本村搬进城里居住的乡亲贺年助威的。

旧时对舞狮、功夫非常重视,崇尚练武,习武练功风行

旧时对舞狮、功夫非常重视,崇尚练武,习武练功风行,各乡村、庙堂大都有狮班和功夫馆,都请本村或外乡的能人做教头或师傅,都敬华光像,尊华光为师祖。学功夫和舞狮要交一定的钱或谷、米,一般以三个月或半年为期,每期开班第一天都会师徒聚餐,俗称“吃牙期”或“打斗四”。每晚一响鼓,乡亲们都自觉到庙堂或打谷场去跟师傅学扎马、打功夫、练舞狮。练功夫和舞狮是非常辛苦和耗体力的事情,因而练到深夜结束后师徒们时常煮鱼粥或鸡粥吃,称为“吃夜粥”。他们经常练刀、枪、剑、棍或南拳北腿,学“龙、蛇、虎、豹、鹤”形五大拳和猴形拳、鹰爪拳,练单狮、双狮,还有吴川独有的舞貔貅,看过《少林寺》、《南拳王》等电影后还流行学醉拳、南拳、少林拳、武当功、气功。他们还经常互相拆招切磋,或与邻乡的武馆过招,或接受外人“踢馆”的挑战。能入选参加练功习武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引得那些没份的小孩好生羡慕,每晚都围观或在旁边磨拳擦掌、学几招花拳绣腿。他们除平时训练和节庆表演外,春节登门贺年是重头戏,过去一般春节前两、三个月他们就自觉回馆配合训练,力求有新的招式、好的表现。

他们着装统一,队伍整齐,彩旗腊腊,锣鼓喧天,行进得有声有色

新年初一当天,各村的狮队、功夫队拜过土地公后,首先要到师傅家拜年,以谢师恩,然后再走家窜户,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他们多的有上百人、多头狮子、貔貅,还有八音锣鼓队、彩旗队、武术队,少的一个狮子十数人或几个人。有的狮队中还有人着戏服、戴面具扮土地公、土地婆、大肚佛、马骝(猴子)等随街搅笑的呢。他们着装统一,队伍整齐,彩旗腊腊,锣鼓喧天,行进得有声有色。农村的狮队一般在本村的境份内巡游,不能游过界,旧时越界游狮很容易引起纷争、打斗。如恰好与邻村的狮队会狮,既互行狮子礼,又倾力把狮子舞到最出色,大家暗中较劲,一比高下。如此刻双方言行稍有过激,极容易引起争斗,甚至引致伤亡。过去常有大户人家设大“红包”招引各乡狮队前来比武争锋打擂台的,应邀的狮队使尽浑身解数一决雌雄,不仅是为了大“红包”,还为了那大锦旗。

采青表演一般在门外进行

每到一商铺或民居,屋主都会点燃鞭炮引狮,然后狮队拉开阵势,表演武术或打功夫。队员们争着亮相,有的束着红绸带,有的赤膊上阵,露出起块的肌肉和手臂上的“老鼠仔”(肌肉疙瘩),那眼花缭乱的招式、呼呼作响的气势、稳扎如松的马步常赢得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他们还轮番表演舞狮、采青,还舞狮入屋驱邪献瑞。采青表演一般在门外进行,屋主用桔子、生菜、生蒜与“红包”绑在一起作“青”,由楼上往下吊在半空中,让狮子“吃掉”,以示发财合算,如意吉祥。采青是有套路的,舞狮者随着击鼓的节奏,两人前后、上下默契配合,舞出很多招式,最后两人才叠罗汉抬头吃“青”,手由狮口伸出摘取“红包”、桔子、生菜、生蒜,直到把“青”吃入“狮肚”、“红包”放进口袋完场。有时有些大户人家有意“作梗”,把大“红包”吊得高高的,需要狮队十多人用藤牌叠两、三层的罗汉才能采到,好让围观的人欣赏到精彩的多层叠罗汉舞狮。采完“青”后,狮子再舞进屋厅,为坐在正位的主人拜年。过去在屋厅里舞狮是不能碰到任何东西的,有的主家还在盛着“红包”的八仙台的前面放上一、两张凳子,增加难度“作难”狮队以增加“看头”呢。狮子舞罢是要退身而出的,不能掉头,这是行规。隆隆的锣鼓声、鞭炮声、欢腾的狮子送来了吉祥瑞气,带来了欢乐的气氛,不仅令主家眉开眼笑,狮队还得到了大“红包”,真是皆大欢喜,和乐融融,得意洋洋。

随着时代的变迁、习俗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民们热衷于外出务工经商“搞副业”挣钱,设馆习武之风日渐式微,甚至没有人练武了,师傅也被迫改行,到街边去摆武档,卖蛇药、跌打药酒甚至假药了,但年节喜庆的舞狮活动和新年狮队拜年的旧俗不改,城乡依然流行。但近年来,有些外地人利用吴川这一习俗,春节期间组织三、五个人衣冠不整、舞着邋遢的小狮子挨家挨户去乱舞一番以索取钱财的,不仅不受欢迎,群众还蔑称他们为“走大吉”(窜门乞讨),这就另当别论了。

吴宇贤(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