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跃进”时期,随着农业大搞卫星田、工业大炼钢铁,文化亦掀起了.跃进高潮。我当时任惠州市图书馆副馆长,在上级领导下,积极贯彻广东省文化部门提出的开展“八网三运动”工作。全民创作民歌就是三运动的其中之一。有一次在西湖百花洲召开关于贯彻掀起群众性民歌运动的会议精神,提出队队(农村生产大队,城镇居民委员会)建立文化室,处处都有民歌墙的要求。我当时负责开展惠州镇的文化活动工作,因此到各个办事处协助建立文化室和开展民歌运动。第一办事处桥子头(今桥西办事处桥子头居民委员会)是文化活动的重点,当时在今一小门口等处都办有民歌墙,赞颂“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歌唱“公共食堂确实好,一日三餐食饭饱”,还有反映“大炼钢铁”和“农业卫星飞上天”的漫画,可说是琳琅满目、文图并茂。
为了掀起和促进文化跃进的高潮,各个办事处分别编印了《红旗》《东风》《上游》《跃进》等不定期的小报,报道了各居委会办文化室、图书室,开展民歌运动的情况,还选登了一些民歌。可惜没有收集保存下来,无法统计群众写有民歌多少首。据我估计在那个时期惠州镇群众写有民歌三千首以上。记得惠环乡有一位60多岁的农民陈凤俦写了一首想象丰富、比喻生动的民歌:
神仙不如我农民,丰衣足食又发薪。
若被神仙知道了,甘愿做人不做神。
神仙真正下凡来,我们还会伤脑筋。
因为神仙不劳动,反而拖累我农民。
1958年11月, 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和惠州市人委文卫科在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惠州市文化工作大跃进展览会》,展出有实物、照片、图表、资料等内容。宣传部还发出通知,组织各单位干部、职工、群众前往参观。从各条战线,各个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及讲解员共23人,领导叫我负责。展览会的标志: 由群众写诗、绘画的照片组成五个花瓣的一朵大葵花,寓意朵朵葵花向太阳和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一小美术教师邓强民根据我写的一首民歌《写出诗歌如海洋》创作一幅水彩画,放在民歌部分的前面。展出有:桥西桥子头居委会干部在灯光下聚精会神写诗、绘画的照片,中山北居委会黎伯在群众会议上高唱客家山歌的照片,上塘街居委会陈大娘在煤油灯下执笔写诗歌的照片等等。当时很多照片是龙少鹏同志拍摄的,至今我还保存了好几幅。
桥东红专公社上塘街居委会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专题展出居民群众牵男背女踊跃观看“上塘诗画墙”情况(照片)。如《上塘序歌》日:“歌上塘,画上塘,上塘实是好地方。自从建立起公社, 日子越过越兴旺。唱一曲毛主席颂,画一幅功:归共产党!”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群众情绪高涨,干劲冲天,工农业生产“捷报”频传,如一首歌谣所形容的:“一天打破八只鼓,一夜敲烂十只锣。不是锣鼓质量差,只因上塘喜报多”。当时国际力量形成了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有东风压倒西风之势,正如一首歌谣所比喻的:“船靠舵,箭靠弓,吹散乌云靠东风,东风吹遍全世界,和平力量大无穷”。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群众如潮涌般奔向人民公社,正如一首民歌中唱道:“千条江河向海洋,朵朵葵花向太阳。人人的心向公社,男女老少喜洋洋。”当时城镇掀起全民大炼钢铁高潮,在“诗画墙”上写有标语口号:“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坚决为钢铁而战”
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美丽的西湖孕育了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诗情画意。广大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民歌运动,虽有浮夸不实之风,却创作了大量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公社的诗歌,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喷涌出满怀的豪情,鼓舞了人民的干劲。当时《惠阳报》不定期地选登了一些优秀民歌;惠州工人文化宫亦出版了《民歌》小册子。我是民歌爱好者,亦写了《炼钢姑娘》等歌谣。原惠州市皮鞋厂工会主席严谭兴是民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他写有一首诗云:
青天是我写诗笺,且将地球当墨砚。
江河海水为墨汁,写出诗歌千万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