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荣
向荣, 陕西府谷人,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台、山曲艺人,所以他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过人的天资,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王向荣少年时代历尽坎坷,父亲早逝,他13岁起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打小工、挖煤掏炭、当瓦工、跑口外等等,什么苦活都干过。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体验到了人生,丰富了感情。1966年,“文革”风暴中断了他的学业,大学的梦破碎了,王向荣便更加醉心于民歌,利用这段时间学会了识简谱及拉二胡、弹三弦。尽可能地找音乐方面的书籍阅读,逐渐向专业化艺人靠近。1970年,18岁的王向荣以在校时全优的成绩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使他得以在寒暑假走出大山,拜师学艺。王向荣说:“令他难以忘怀的是被他称之为“歌神”的孙宾。”——这位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一个地主家庭的公子哥儿,自幼喜好民歌山曲,被村人视为异类,但他无论从演唱技法到理论渊源都能娓娓到来。王向荣从这位民歌大师身上不仅学到了集多各个品种的民歌、山曲,而且首次从理论上感受到了民歌所反映的民俗、民风和古老文化。之后,王向荣又拜师于刘二罗和山西的李有狮,走访了近百位民间歌手,把长城内外几个省份流行的山曲、小调、晋剧、秦腔、爬山调、信天游、二人台、漫瀚调都学到了手,做到了信手拈来、随口就唱。
对民歌的期待
身为民歌艺术家,王向荣对民歌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怀有一种忧虑感。他始终坚信民歌要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其实就是民歌的个性。在当下很多学院派民歌手大行其道之际,王向荣却断言,如此的民歌并不能走太远。因为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失去了民歌乡野的原生状态。这一切,在他看来是扼杀民歌生命力的无形杀手。王向荣希望把一些好的老先人给留下最好的东西,想办法唱到尽善尽美,让他们把他的民歌事业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民歌、热爱民歌。
其他艺术贡献
王向荣是影视演员和广告代言人。他在电视剧<毛泽东在陕北>中饰演毛泽东的马伕,并因此剧获“五个一”工程最佳配角奖提名;还在<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到一斗谷当村长>、<半个红月亮>及电影<黄河在这里转弯>等剧中担当角色。为电视剧<悬崖百合>、<刘志丹与谢子长>、<西行漫记>配唱主题歌和插曲。同时,还为榆林出产的白酒担当形象代言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