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率领满抗日游击队抛头颅、洒热血,在东北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红光就是成千上万的朝鲜族抗日勇士之一,是南的主要创始人,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任军参谋长),是在东北抗日队伍中以多谋善战著称的杰出的军事指挥家,是朝鲜族抗日英雄。 1931年底,中共盘石县中心县委成立赤卫队,李红光任队长。这支起初由7名朝鲜族成员组成的赤卫队,就是南满地区工农义勇军的前身,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领导抗日的开始。赤卫队成立后,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性革命团体相继诞生。他们破坏铁路、桥梁,给日本殖民主义者及走狗以沉重打击。尤其是5月7日的暴动,参加的朝、汉群众达1000余人,后来迅速扩大到4000余人,波及双阳、伊通、磐石三县,抓获50多名日本走狗,没收地主粮食1000多担,震撼了三县的日伪统治集团。1932年春,李红光参加了磐石中心县委发动的蛤蟆河子大暴动,七八百农民手持长矛、大刀,高呼“中朝人民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反日示威游行,没收地主的粮食、衣物,逮捕汉奸走狗。为了切断敌人的联系网,李红光率众把吉海铁路老爷岭一段的路轨、桥梁、电线拆毁,保证了抗日斗争的顺利进行和群众的安全。同年6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以磐石、伊通群众反日武装为基础,正式建立磐石工农义勇军,亦称南满工农反日义勇军,李红光任队长。1932年底,南满工农反日义勇军发展到300多人,以玻璃河套、红石柱子为根据地,先后粉碎了敌人4次“围剿”,取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果,受到中共满洲省委的嘉奖,李红光的名字也不胫而走。
1933年11月,义勇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亲任游击队政委,队伍分为3个大队和一个教导队,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从此,他跟随杨靖宇将军转战南北,活动在磐石、双阳、伊通、海龙、桦甸的广大地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1934年3月,李红光遵照中共满洲省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要迅速建立联合指挥部”的指示,日夜奔走联络,向各地抗日军领导人阐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战斗中,每当友军陷入困境时,李红光总是竭力相助,深得南满各抗日军的拥护,因此纷纷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抗日救国事业进行到底。同年4月1日,17个抗日武装的领导人,在蒙江县那尔蒙召开了联谊会议,发表了联合宣言。指出:“当祖国山河欲裂,民族危机严重之际,我们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抗日主张,不分见解、信仰,枪口一致对外。”会议上,建立了联合指挥部,通过了联合作战条例。杨靖宇当选为总指挥,李红光为参谋长。抗日战争
1934年春,2000多日伪军在柳河县凉河子东侧轱轳屯,包围了杨靖宇、李红光率领的独立师400多名官兵,妄图一举消灭独立师。杨靖宇、李红光沉着应战,凭据险要地势,打退了敌人进攻。之后敌人又在高地周围发动猛攻,想用消耗战把抗日军困死在高地,情况十分危急。为保存有生力量,抗日军决定战略转移,由李红光率领30多名神枪手,埋伏在前沿阵地,掩护主力部队突围,浴血奋战3天3夜,没有成功。此时,李红光想出了一条妙计,他率领40多名战士乔装成撤回后方接受新任务的日本守卫队员,乘敌人不断增援的混乱之机,在一个黄昏,胜利地通过了敌人封锁线。又以“红军突围”的假信号,诱使敌人自相杀戮。抗日军趁机顺利地撤离了敌人包围,向蒙江县转移,还缴获了6辆满载弹药、食品的汽车。
1935年4月下旬,杨靖宇命李红光速去桓仁组建骑兵,以适应平原丘陵地带的作战。5月9日,李红光率200余人从兴京向桓仁进发。在兴、桓交界的老爷岭与200多日伪军相遇。李红光果断地指挥战士摆开阵势,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顽强抵抗。李红光以超人的胆略和指挥才能,冒着弹雨,亲临阵地指挥作战,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当他用望远镜搜索敌人火力位置时,不幸胸部和腿部连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因伤势过重,加之医疗条件所限,抢救无效,于5月12日壮烈栖牲,年仅25岁。李红光的遗体安葬在新宾县江庙子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