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莜面是内蒙古地区“三件宝”之一。
手扒肉: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最“硬”的早点———稍美
每当有外地朋友来包头,早晨总会带他们尝尝羊肉馅稍美,看着咬开口的稍美还往外淌油,总有人不解地问:“皮薄、肉多,这么腻的早点,你们怎么吃得了?”回答多半是这样的:“那有啥!蘸上醋、浇上辣椒油,再沏上壶砖茶,硬硬儿的,可香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喜欢吃羊肉的地域和民族多半集中在大西北,这里风沙大、气温低,食用羊肉可以帮助人们御寒、保暖,而喜欢把羊肉馅稍美当作早点吃的当属老包头人了。
这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乾隆皇帝狩猎至大青山一带,又饥又寒,时候不早了,便命随从就近找一小店充饥,可是店主正巧“面袋已空,肉已用完,拿甚做?”为难无奈之下,店主只好把仅剩的一点面、葱和碎肉归拢到一块,看着肉不够,便在馅里加了粉面,再把皮子擀的薄如纸,为了显眼好看,还把碗当擀面杖,因此皮子周围就成了花牙牙细穗穗。须臾,揭笼取食,看着眼前的食物如罂粟开花、玉囊闪光,乾隆迫不及待地品尝,“嚯,这东西皮薄肉滑。”顷刻统统吃光。吃罢,他一边回味,一边问店主:“此为何物?”店主被问得瞠目结舌,随口说这叫稍美,意指因为天色已晚,捎带的就卖了。
制作稍美的材料大体有三样:肉馅、烧卖皮、大葱。包头地区的羊肉稍美十分鲜香,九分在馅料上。达茂草原的羊因其在天然的环境下生长,肉质干沙,用这样的食材做馅料,肥而不腻。稍美皮子讲究精而薄,制作稍美皮要先用开水烫面,再兑冷水和面,擀稍美皮也有讲究,有专门的擀皮工具,一个大而粗的擀面杖里套着一个细而长的擀面杖,要5张或6张皮叠在一起擀,擀出的皮薄而不平,四边如同花边。最后将稍美皮中加入羊肉馅,用手轻轻一捏,不必捏死,上端呈现出石榴般的花纹。把稍美放入蒸笼中,约十分钟出锅。这样制作的稍美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同玉石榴一般。
如今,仍然有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保持早晨吃稍美的习惯。每天清晨,东河区东门大街一带的稍美馆里人头攒动。醋、辣椒、蒜、一壶砖茶,配上刚出笼的稍美,老人们一边品尝美味,一边与熟客念叨着过往的平淡岁月,透过袅袅香气,那感觉仿佛赛过活神仙。
沙葱包子:沙葱其实也就是野葱,它有葱的形状,有葱的辛辣,还有家葱所不具有的独特的芳香。沙葱高不过半尺,葱叶尖而细。乌兰察布草原雨水极少,一年之中能有一至两场大雨那就算不错的了。然而生长在干旱草原的沙葱却神奇般鲜嫩,只要你轻轻地一折葱身,断口处便会流出鲜汁和油花来,折一小段放入口中,似葱、似韭、似香草,同时还夹含有一种油香、一丝微甜,其鲜香嫩美,妙不可言。沙葱在草原最简单的吃法是将采摘来新鲜的沙葱放入罐头瓶内,撒上一点盐,两日后就成了美味小菜了。[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