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衔山,地处榆中县兴隆山南侧,是祁连山的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398公顷,最高海拔3670米,山顶如平川,宽约8—10公里,长约40-50公里。以高山寒带冻土地貌为主要景观特征,高耸的地势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马衔山的地貌景物与兴隆山截然不同,而与号称“地球三极”的青藏高原极为相似。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冻丘地貌,又有古冰缘遗迹,是考察冰川冻土地貌的重要地点。马衔山气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显,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见到山顶白雪飘、山腰百花艳、山下绿波荡的奇妙景观,真可谓“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传有大石马、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等民间传说。据《榆中县志》记载: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马衔山为“薄寒山”;宋、明称“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肃庄王朱 将“马啣山”辟作避暑山庄;清代称“马寒山”,以“寒山积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今。众多野生动植物可以在马衔山寻到踪迹,动植物品种繁多,马衔山不仅博大广袤、深远、雄宏、独特,而且是一处庞大的野生动物园。除了鹿、鸢、兔、狐,还有可取麝香的马麝。近年来,这里还建起了马麝养殖场,人工驯养它们,马衔山的马麝家族日渐昌盛。马衔山除了青海云杉、刺柏、中麻黄、山杨、甘肃小叶柳、山生柳、由毛柳、川滇柳、胡桃、白桦等植物外,还是一个中药大宝库,野生药材非常多,尤其是党参,质量极佳,医药界特冠以“马党参”来标其优异。它不仅风景优美,更多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经济收益,在山上,有人们长期放养的牦牛,这极大的提高了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夏天,人们可以在山上采摘野菜,冬天,人们可以在山上放养牦牛,建立积极生态的农业体系,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做到既不浪费,又不伤害!
想了解更多详情,那么就请点击我的家乡,了解魅力榆中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