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游景区的火爆,往往让一个小地名风声水起,如日中天。而人们竟经常忘记了其所在的人文和地理所在地。在山西这样的例子很多,乔家大院及其所在的祁县之间就是如此。晋中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曾有“金太谷、银祁县”之说。在人们游走在乔家的深宅后,还会在祁县发现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古城、大院、老街中夹杂着时代的活力,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就在期间。
祁县县城昭馀镇,据说以前有四座城门: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南曰“凭麓”,北曰“拱宸”。它们围起了一块方形土地,武术戏曲、民间美食和各类特色店铺都随着这座城池逐一诞生。
被遗忘的古风
作为一座古城,祁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晋剧的主要发祥地,早在清代后期,一些富商大贾为了炫耀财力,播扬名声,纷纷组班承戏。当时正是晋剧尚未定型之际。同治七年 (1868年),“金财主”渠源淦组建了“上下聚梨园”,是山西成立较早的私人晋剧班社,有“晋剧班社第一家”之称。上聚梨园为成年艺人,重在演出与改革,下聚梨园则是艺校性质,重点在培养艺徒。聚梨园在唱腔设计,音乐配置,剧本编纂,演出程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现在晋剧舞台上的乐队排列次序,仍然依照当年聚梨园排定的次序。张庄村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其中包括曾轰动京师的名伶“元元红”。同时,晋剧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社,对晋剧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祁县城乡各地还活跃着许多晋剧票社,以县城为例,每周定点定期活动的晋剧票社就有5家。
除晋剧外,祁太秧歌也是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祁太秧歌是流行于祁县、太谷以及介休、平遥、文水、交城、孝义、汾阳、清徐、榆次、寿阳、太原市南郊等地的乡土小戏,由祁县、太谷一带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形成于明代中晚期,它在早期是元霄节闹红火中的踩街秧歌,大都是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后经历了禁演、抗战、文革和多方改进后,形成了现在的艺术形式。祁太秧歌现收集的剧目约有300个,分为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等四类,所反映的大都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反映灾荒年月农民悲惨生活的有《金全卖妻》、《介休县送女》等;描写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有《古董借妻》、《老少换妻》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有《当板箱》等。这些剧目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语言,抒发农民的思想感情和表达农民的美好愿望,真实的表现了农民的爱憎。其曲谱流畅、唱词朗朗上口,便于农民传唱。祁太秧歌所用的是农民自己的语言,还有许多方言土语,地方性很强,这是祁太秧歌的一大特点。
祁太秧歌作为地方小戏,它的沿革和发展受当地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的直接影响。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祁县每年举办一次秧歌大赛,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使祁太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祁县专门从事这个行业并以此为生的艺人有50多人,他们常年为当地百姓搭班唱戏,演出极为灵活,十几个人就可组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寿诞生子都是艺人们一展身手的绝好机会。他们除了演一些古老剧目外,还现编现演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小戏,内容新颖,诙谐幽默,易于理解,寓教于乐。目前,祁县境内几乎村村演秧歌,人人唱秧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