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祁县还是武术之乡。清乾隆年间,由祁县小韩村人戴隆邦所创的戴氏以心意拳名震四海。戴氏为祁县名门望族,明朝历代为官,族人文化深厚,多为文武全才,而戴龙邦则是中华武术史上的功臣巨子。乾隆中晚期,戴隆邦离晋赴豫在河南佘旗镇(今社旗县)开设广盛镖局,以镖护商,以商养武,以武交友,吸收了河南六和心意拳、山东螳螂拳,以及牛皋的后裔牛希贤的岳氏意拳,根据易经道学之理创编了浑元桩(即蹲猴势),定型为意拳的桩功与身法,形成了有起有落、有吞有吐、有斜有正、有横有顺的拳种。同时,戴隆邦又新编了充盈五行相生相克的五行拳法(劈崩钻炮横),出处孕育了阴阳哲理,势势反映生克衍变,终于独创了风行全国的四大名拳(心意、八卦、太极、少林)之首的心意拳。
心意拳技击研究中心主任陈晋福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师从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王映海大师,从11岁开始研习戴氏心意拳,现任祁县晋商镖局总教头。戴氏心意拳是内家功法,以心为本,像形取意,以心行意,内外兼修。外蹲猴势,内站丹田,阴阳为母,六合为法,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重本不重墨,尚意不尚力,寓“无极、太极”之秘,蕴“阴阳、五行”之精,函“动静开合、虚实、刚柔”之奇,拳架走势,既似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又似深宫闺秀含而不露,立于心,精于意,疾于意,绝于心。戴氏心意拳现已传承到第七代。现在祁县城内练习心意拳的人可以说遍布大街小巷。随着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心意拳开始走出祁县,传播于全国各地。近年来,国家体委多次派人到祁县挖掘整理心意拳这一宝贵遗产,认为这一拳种编排科学合理,擅于近距离贴身搏击,实用性强,于强身御敌大有好处。祁县籍武术老艺人及青少年运动员亦曾多次在国内重大武术运动会上表演亮相,均受到好评。
独特的乡土美食文化“酥、油、饼”
祁县百姓中流行这样两句话:“要吃好的到‘是盛楼’”和“最好的月饼在乔家”。 “是盛楼”是祁县著名的老字号炉食(糕点)铺,建于清乾隆时期,以制作糕点鲜美精致著称。过去乔府食用的糕点、月饼均由是盛楼承制。雪莲酥曾是乔致庸让是盛楼指定的糕点师傅制作的一款极品点心,平日为点,节时为饼,为乔家堡“在中堂”专供品。如今它被有心的企业发掘出来,游客服务中心旁边就是售卖的地方。这里还保持了前店后厂的传统商铺特点,游客在这里还能看到面点师傅的工作全程,从和面、包馅、压模到烘焙出炉,新出炉的雪莲酥口感绵软香甜,外观仍和入炉前一样,白如雪莲。制作师傅说这就是雪莲酥名称的来历。它作为一个传统食品,早已不再是在中堂一家独享,而成为天下大众共享的美食。
夜色降临,南街上的高氏烧饼店灯火通明。几位老主顾和店主聊天的同时买走了刚出炉的烧饼。店主高师傅是位中年人,他说烧饼店是三代祖传下来的。这是处典型的家庭作坊,干净整洁。烤箱边几位妇女在忙碌着制作饼子。一位大姐在小称上认真要称,每个面团都要达到180克才行。这也体现了祁县老店的商业诚信原则。过来的客户大多都和高师傅认识。一位小商店主买走了几十个,原来他要买走,再在自己的店里销售。一位中年妇女买了几十个走,她要去灵石看婆婆。每次去都要带上些高氏烧饼。“灵石那边没这个饼子,老人就喜欢这个口味”。烧饼有咸甜不同口味,一口下去,满口酥脆,香气诱人。还有那种死面饼,咬下去的感觉就如店前的招牌上所写——耐咬咬。据说,高氏烧饼已经申请进入省非遗项目保护名录。
高氏烧饼路斜对面不远是顾椿香油店。年轻的顾腾是第三代。他说顾家来自南方,在这里为官后留下定居。顾椿香油是采用传统水代法制作的小磨香油,现在祁县仍然保存传统操作规范的只此一家,已是省非遗项目。后院的制作房内是全套的制作工具:清洗池、炒锅、磨盘、用于搅拌的大锅……深深的油渍表明这几块磨盘都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过去纯人工一天出100斤油,现在采用机械设备,出油量提高了9倍,达到上千斤。
雪莲酥、小磨香油和高氏烧饼,组成了祁县独特的乡土美食“酥、油、饼”,不只记录了历史,更传承了一种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