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砚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相城区

太湖石砚的由来:

蠖村石的制砚历史,或据当地传说云出于三国时期;或以陆龟蒙、皮日休诗为证,则说产于唐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考之史籍记载,蠖村石制砚最早出现于东汉初年。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均引用《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又引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蠖村在灵岩山西,即砚石山,又名石城山”。(按:虽然《越绝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归属向来颇多争议,然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此书原作者为战国时人,至东汉初年又经会稽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编定。《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也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 ,约为公元 35~ 90年间 ,《吴越春秋》则成书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汉代之后,又见于东晋王子年《拾遗记》:“吴郡有砚石山”。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暂未见著录。可见蠖村石汉代已开始用于制砚。(按:“砚”字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至宋代,蠖村砚的制作得到较大发展,蠖村砚之名频繁的见录于宋人著作。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有蠖(山字旁)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米芾《砚史》云:“苏州褐黄石砚 ,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米芾是到过苏州的,元陆友仁撰《吴中旧事》载“穹隆寺(按:穹隆寺建于穹窿山中,在灵岩山西南)有米元章题草书壁,高宗尝欲取去,……”,故米氏所论颇为真切。及至南宋,周必大又在《吴郡诸山录》中记录了蠖村砚:“乾道丁亥(1167)五月……乙卯早,别从母,登舟同济之至崇真宫,相别于阊门,……又数里过木渎镇,遂至灵岩廨院,……长老喜卿来迓,同自响屧廊过草堂,上琴台,下视川原华丽,太湖数百里在眼中,至远置酒胜集堂,傍有圆照禅师塔,塔临石池,即砚池也,故此山号砚石山。近地别有蠖(石字旁)村,其石可作砚及器用,……”。“丁丑,复还灵岩,初过王知县坟庵,次度贺家岭,又数里登灵岩,后岭下视瓜(石字旁)村,乃凿石为器之所,地本土山,掘之即石云……”

ko酱(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