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太原的朋友喜欢到青岛旅游,每年暑假太原到青岛旅游的人都是非常的多,一方面可能因为太原到青岛旅游价格比较便宜,另外一点可能是太原人夏天喜欢去有海边渡假.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旗舰店)特地为喜欢到青岛旅游的朋友们准备了青岛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历春节:当地俗称过年,是一年辞旧迎新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当地人民最重视、最喜爱的节日。60至70年代,特别是10年动乱期间,因为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过春节的热情逐渐冷了下来,从80年代开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春节的热情又高涨起来。旧社会贫富悬殊,富人过年,欢天喜地;穷人过年,如同过关。直到解放后,农民才得以欢欢喜喜的过年。过年准备的时间较长,俗称:“一进腊月门儿,处处是年味儿”。大人小孩都盼年,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力求样样齐全。围绕过年,还有顺口溜:二三,灶王上西天;二四,写大字;二五,掸尘土;二六,砍猪肉;二七,杀年鸡;二八,把面发;二九,把油走;年三十,包饺子。从辞灶以后,男人们就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女人们忙着蒸馒头,做年糕,磨豆腐,到除夕上午,贴春联,挂年画,供祖影,摆祭品,设香案、烛台。下午,男子去祖茔祭奠,招请祖先回家过年;女人则准备一顿丰盛的年饭,晚饭全家老少在一起,欢聚一堂,谓之吃 “团圆饭”。晚饭后,都不睡觉,点上烛,烧上香,共同守岁。初一日,天未亮,老少衣着更新,青少年们都到长辈家拜年,请安问好。初二日,晚十点左右,家家再次烧香焚纸,鸣放鞭炮送祖先回归,谓之“送年”。从初三日开始,走亲访友,互相祝贺,路上行人不绝,家家飘出香味。一直到初十以后,来往拜年客人才渐渐稀少。 元霄节:正月十五俗称元霄节。从正月十五白天开始,青年们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锣鼓喧天。往往要玩耍到正月十七、八方才停止。进入80年代以来,燃放鞭炮,焰火之风益盛,有的户仅鞭炮一项就花掉了三四百元。区政府亦每年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灯火晚会,燃放礼花礼炮。这一晚上,吃过饺子以后,家家户户焚香烧纸,放鞭炮,放焰火。小孩则放滴滴锦。点亮用面粉做的油灯,在屋里屋外各个角落到处照,以驱赶邪恶。大街小巷里的人们,一直闹到半夜仍余兴未尽。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早晨太阳未出,庄稼人起来用草木灰在各家的天井、场院里打囤子、画囤梯,预兆今年打的粮食仓满囤平。这一风俗,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农民早晨都喝面条,放鞭炮,焚香烧纸。饭后各家妇女炒糖豆、炒面棋,相传吃了不牙疼。 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携母隐于绵山被大火烧死,故一天不动烟火,名曰“寒食”。解放后,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开始植树活动,祭扫烈士陵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寒食那天,家家到祖茔添土上坟,祭扫坟墓。清明那天是个玩的日子,小孩放风筝,男女青年荡秋千。 六月六:夏至节 这两个节日,主要是农民打下新麦子,用新麦子面粉蒸馒头,上坟祭祖,吃几顿面条,走走亲戚。 七月十五 当地俗称为“鬼节”,这天家家蒸馒头上坟祭祖,人们多包饺子吃。 仲秋节:八月十五称“仲秋节”,俗称团圆节,一年中除了春节外,这是最隆重的节日。当地农民在这一天都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置办酒菜,全家欢聚。晚饭后,摆上月饼、西瓜、水果等,共同赏月。在节前节后走亲访友的也都带上几斤月饼。 冬至节:当地也俗称“鬼节”。下午都到祖茔上坟,晚上都吃饺子,第二天,已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去世的父母上坟扫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初五这一天太阳还未出来以前,男女老少要到田间去拔艾蒿,插在门上可以避瘟疫。还采集榆、柳、桑、槐、曲五种树头,晒干后留作日后治风湿之症。解放后,带香袋、拴五色线的风俗已很少见,但吃粽子之风益盛。据史书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富裕人家包粽子,一般人家闷粘米干饭吃。妇女、小孩都配带香袋(用色布缝制成小袋,内装用中草药研制成的香粉),传说可以避瘟疫。小孩在五月初一早晨太阳没出来以前,在手脖、脚脖上拴五彩线,据说可以避蛇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