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宝剑、星斗等各种图案,以图吉祥。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给未成年的晚辈,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建国后,人们把压岁钱改为钞票了,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晚辈的护身符,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