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拔除三岔口据点
1940年——1942年,我抗日军民曾三打三岔口。1940年8月18日,八路军冀东部队13团派出一个连的兵力,由驻地蓟县青甸向三岔口进发,埋伏在外围。五六名战士扮成老百姓,坐着一辆卖杏大车,将武器藏在杏筐里,巧妙地躲过敌人盘查,潜入三岔口据点南端,监视敌人动向。
黄昏时分,潜伏的战士发出信号。埋伏在据点外围的八路军立即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猛攻,很快冲进据点。经过一阵激战,伪自卫团20多人全部作了俘虏,据点里面的枪支弹药均被缴获。战斗结束后,我军立即撤出。当晚,驻宝坻县城的日军闻讯后派兵增援,但没敢进入据点,只在很远的地方打了一阵空炮,就立即缩回巢穴。
这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我八路军某部十三团一个连,奉命第二次攻打三岔口据点。由于当时发大水,据点周围一片汪洋,地形对我非常不利,攻打一夜,也未成功。
1942年农历九月的一天晚上,为了拔除这个敌据点,我军再次进攻。行进到据点东侧蓟运河北面的树林后,向敌人喊话,宣传全国抗日形势、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我军优待俘虏政策,开展攻心战。守在据点里的30多名日伪军和4个伪警,见大势已去,全部举手投降。至此,三岔口据点宣告和平解放。
(二)王庄子突围战
1942年10月28日,组建不久的武宝宁武工队40多人,住在戴庄子(今属宝坻区口东镇)地主“南闻善”家里。次日中午,突然被日军和伪军200多人团团包围,队员们以院墙为掩护,奋勇还击。日伪军武器装备精良,火力很猛,还向院内施放毒气弹,双方激战3小时。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日伪军又是有备而来,武工队决定不再死守,寻找敌军薄弱点突围出去。由于初建的武工队武器装备很差,又缺乏战斗经验,在没有摸清敌人火力部署的情况下,盲目向村东突围。日伪军恰恰在村东一个沙土岗后架着两挺轻机枪,武工队战士刚刚冲到土岗前,日伪军的两挺机枪立即开火,8名战士当场牺牲。正在这危急情况下,兄弟部队赶来支援,武工队才突出重围。
(三)大战梁家沽
1943年初冬,宝坻县东部的梁家沽村,仍是水泊环绕。
11月10日夜里,抗日武装——青英部队(即武宝宁联合县四区队)某连约90人,在连长、指导员带领下宿于梁家沽。次日早晨,日伪军约200多人,由宁河县邓庄子据点出发,去八门城据点,途经梁家沽时,在村东路边休息。青英部队某连早已发现这股敌人,由于敌众我寡,不准备主动出击,遂将大部分兵力拉到村西,并做好战斗准备。这时,有两个汉奸为了“捞外块”摸进村里。村保长为避免他们和抗日武装遭遇,忙去设法阻拦,但这个家伙财迷心窍,哪里肯听。到了村公所后,立即被青英部队的哨兵俘虏,对其进行教育后释放。在街上又恰遇青英部队的其他哨兵,以为他们妄图逃跑,便开枪射击。村外的日伪军听到枪声,立即调集黄庄、王家铺、八门城等据点的同伙约1500多人,包围了梁家沽。
青英部队凭借梁家沽四周大水、只有一条路可通村内的天然屏障,奋起反击。日伪军虽多次向村中冲击,但均被抗日武装击退,徒留下一具具尸体。后来,日伪军退到二三百米以外,向村内进行扫射和炮击。黄昏后,青英部队悄悄集合,借夜色的掩护,从梁家沽村安全转移。
此次战斗整整持续一天,歼灭日伪军200多人,青英部队牺牲指导员1人,战士17人,群众房屋被烧毁90多间,死伤群众29人。
(四)大芮庄伏击战
1944年7月,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华北战场的败局,准备再次扫荡冀东地区。我游击区军民遵照特委指示,对敌施行经济封锁,对下乡抢粮的日伪军给予坚决打击。
7月31日,日伪警备队约100多人,在方家庄一带抢粮100余车,得意洋洋地哼着小曲,向宝坻县城方向行进。正在这一带活动的十区队得到情报后,立即派一连连长白虹带领100余名战士担任伏击任务,迅速埋伏在田泗庄——大芮庄——刘黄庄一带。中午,敌人押着粮车来到大芮庄附近,走进了我军的伏击圈。我部队出其不意,猛烈开火,打得敌人乱作一团,丢下粮车四处逃命,10多名伪军当场被击毙,90辆粮车被我部队截获,还缴获不少武器弹药。打扫战场时,连长白虹不幸被一受伤后尚在垂死挣扎的伪军冷枪击中,壮烈牺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