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红色革命(十二)

家乡区县: 天津市宝坻区

 支援解放战争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宝坻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为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不畏艰险,前仆后继,边生产,边战斗,踊跃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7年7月,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英雄的宝坻人民不畏艰险,边生产,边战斗,踊跃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架设九王庄大桥
1947年11月9日,宝坻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发出紧急通知,为使我反攻大军顺利通过宝坻县境,要求五日内必须修好九王庄大桥。11月11日,经正在参加地委土地会议的县领导批准,由县公安局长王璞、民政科长程荣普具体负责,组织民工1000余人,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拆了县城内的广济寺(即西大寺),用其物资按时按质完成了九王庄大桥的抢修任务,为部队从这里安全通过提供了保证。但是,广济寺是国家级历史保护文物,拆除后曾受到上级批评。
征战万里送伤员
1948年3月7日,宝坻县大队配合冀东十五军分区警备二团和香河县大队参加铁佛堂战斗。同年7月中旬,为了支援香河、武清解放,宝坻县先后组织了2900人参加的担架团,出动担架500余付,随军奔赴前线。香河、武清解放后,担架团有随军远征,经蓟县、兴隆,横穿平大路,跨白河、潮河,到达密云以北,参加解放承德的战斗。与此同时,全县人民靠木轮车昼夜兼程,向承德方面我军运送粮食100万斤。
迎接大军过境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我东北大军迅即挥师进关。喜讯传来,宝坻人民欣喜狂欢。宝坻县委于11月9日发出《迎接大军进关,把中心工作转移到战勤工作上来》的指示,要求各区村召开抗属座谈会,动员他们给部队亲属写信,鼓励他们杀敌立功,教育探家不归的战士及时归队;动员群众给路过军队腾好住房,烧炕、烧水,组织慰问;设立物资供应点,在大军经过的村镇设立招待站,负责战时来往人员食宿。当进关的人民解放军于15日到达宝坻境时,从白龙港到大口屯公路沿线的村庄,家家户户烧水做饭,送到指战员手中,并将最好的屋子腾出来让子弟兵住,广大妇女抢着为子弟兵洗衣服,缝补被褥。县委得知因天气寒冷,部队急需军袜时,马上动员群众抓紧赶制。接到这一任务的各村妇女群众心情振奋,干劲倍增,昼夜不停地进行突击。一区广大妇女除完成磨面粉30万斤的任务外,3天时间制作军袜3200双。三区、五区的广大妇女仅用一天一夜的功夫就完成了5432双军袜的制作任务。总计全县3天之内共制作军袜1.5万双,超过任务1500双,及时送到部队,保证了部队的急需。为此,部队除致函各区妇女,表示感谢外,还以机枪两挺、子弹1000发赠给县政府。
 支援平津战役
在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过程中,为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宝坻县在杨村火车站设立了粮食供应站,由财政科长单博文任站长。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日夜不停,及时将军粮运往前线。八区东淀村运粮口袋不足,就用木箱装;东安子村没有牲畜驮,就用人拉车、小车推、肩担、人背进行抢运。全县从12月19日到27日的9天中,共运送粮食350.5万斤,军草20多万斤,猪肉4万多斤,保证了解放大军的粮食和其它各种物资的供应。与此同时,全县还为部队磨面粉107万斤。二区区委书记骆志安家在焦山寺村,他母亲不叫苦不叫累,在没有牲畜的情况下,带动邻里妇女为子弟兵磨面两个月,表现了一位革命干部的母亲对人民子弟兵的关怀。
为支援平津战役,抢运伤病员,按上级部署,宝坻县组织了3个担架团,计4000多人。第一担架团团长张志进,政委王锡庆;第二担架团团长刘国明,政委高学增;第三担架团团长玉金,政委刘志礼。仅第三担架团,就出动担架700余付,他们到达前线后,冒着敌人炮火,积极抢送伤员,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共运送伤员1176人,为支援解放天津作出了贡献。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1949年1月14日,我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歼灭守敌13万人,天津宣告解放。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宝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未在艰苦的环境中失掉自信,更未在铁蹄蹂躏下萎靡消沉,他们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了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斗争,并作出了巨大贡献,终于赢得了最后胜利。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伟大领袖毛 主 席登上天安门,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喜讯传来,宝坻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从此,全县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奔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13572091941(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