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特产——马奶酒

家乡区县: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人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历史起源:据专家考证,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记载,极盛于元,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已有两千多年,系历史悠久的传统佳酿。一直承担着游牧民族礼仪用酒的角色。奶酒,蒙语称“阿日里”。相传早在元朝初期,漠北处于大动乱、大变革时期,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七零八落,部落之间较量实力,各选君主。刚满17岁的铁木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骑上战马,挥旗重建家园。铁木真的妻子在家里,一面思念远征的丈夫,一面制作奶食品。有一天,她在烧酸奶时,锅盖上水珠流到了旁边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尝味美、香甜,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她渐渐地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制酒的工艺,并简单地制作了酒具,亲手酿造。在铁木真做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酒献给丈夫成吉思汗和将士们,大汗和众将士喝了以后,连声叫好。从此,成吉思汗把它封为御膳酒,起名叫赛林艾日哈。每当蒙古族向您敬献哈达和奶酒时,是对贵客的最高礼仪。奶酒便成为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

奶酒特点:马奶酒是用鲜马奶经过发酵变酸酿制而成的一种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饮料,是流行整个草原地区的传统饮料,最早始于秦汉时代,历史悠久,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时期的宫廷和贵族的主要饮料,相传忽必烈曾以金碗盛着马奶酒来犒劳将士们。传统的粮食白酒清香纯静、口味醇和,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粮食白酒有很大的缺憾,它在酿造和蒸馏的过程中产生了几种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是甲醇和铅,甲醇4—10克就可导致中毒。铅对神经系统、十二指肠、肝脏、心血管都能引起疾病。饮酒伤身主要源于有害杂质,这些毒性杂质人体摄入后轻则头痛、恶心、呕吐、重则昏迷、失明,甚至危及生命。草原鲜奶杂质少,不含植物纤维,用其酿出的奶酒所含甲醇、异丁醇、异戊醇成份极低;铅、汞等重金属不足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甲醛含量几乎为零。故而奶酒饮后不上头,不伤胃,不损肝,无异象,被众多饮者誉为“豪饮不伤身”。 由于奶酒有害杂质少,负作用小,人体耐受程度高。有人饮后曾说,喝奶酒比喝同度数的其它白酒,酒量可以提高1-2倍。当然,这种说法并无科学实验作依据,不过同样酒量条件下,奶酒可以多喝一些却是不争的事实。

尘心(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